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是一支从秋收起义战火硝烟中走来的连队。1927年“三湾改编”时,毛泽东主席亲自在这支连队组织发展了6名新党员,建立了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由此奠基。
94年风雨兼程,94年铁心向党。进入新时代,“红一连”坚持用习近平强军思想建连育人,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圆满完成国际维和、沙场阅兵等重大任务,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被表彰为全军首届“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
传承红色基因,建强战斗堡垒
“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走进“红一连”连史馆,毛主席的重要论断——“支部建在连上”,在主题雕塑上熠熠生辉。
作为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红一连”党支部对支委要求以“严”著称:基础课目,全部优秀才算过关;险难课目,训到极限才算过关;指挥技能,实战管用才算过关;比武竞赛,拿到名次才算过关。
去年10月,王檩瑄以旅新排长集训队第一名的成绩来到“红一连”。成为荣誉连队的一员,王檩瑄摩拳擦掌,想要大展身手。然而,刚下连不久,他就遭遇了“滑铁卢”。
“红一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胡贯蕾告诉王檩瑄,来到“红一连”先要“过三关”:传统关、理论关、军事关,才有资格成为连队支委。由于抽考的11项课目中有5项没有达到优秀,王檩瑄没能“过三关”。2个多月后,王檩瑄主动要求再闯“三关”,凭借前期打下的坚实基础,他的军事训练课目取得全优成绩,终于成功“闯关”。
如今,“红一连”现任支委“艺不精不带兵,练不强不上岗”,人人考取等级证书、精通连属武器、掌握指挥技能。2020年参加旅群众性练兵比武,连队取得的9个单项第一中,党员占了8个,支委占了5个。
在“红一连”,入党的标准很高,官兵入党时都会遇到重重考验。2017年年底,连队按照发展党员程序,组织候选人员进行理论考试、军事考核和民主评议。拟发展对象下士李阳虽然模范带头作用强、官兵口碑很好,但在军事考核中未能全部通过,入党心愿未能实现。
保持“官兵一致、同甘共苦”作风
“红一连”连史馆珍藏着一件“传家宝”,是长征途中毛主席同连队官兵一起就餐用过的红菜盘。“红一连”指导员郑纪文告诉记者,如今“红一连”的红菜盘换成了分餐盘,五菜一汤取代了红米饭南瓜汤,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作风始终不变。
2008年5月,“红一连”奔赴汶川参加抗震救灾。一天,“红一连”刚走出隧道,突然余震来袭,地面开始晃动起来。低头赶路的战士鹿志方被班长王跃华一把拽到怀里,就在此刻,一块滚石砸了下来,鹿志方躲过一劫。王跃华告诉鹿志方:“什么是革命情谊?就是关键时候敢替你遮风挡雨。”
4年后,鹿志方成为班长,老班长王跃华的话一直刻在他心里。他发现新兵王雷军事训练敢打敢拼,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内向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于是,他主动找王雷谈心,鼓励他登台演讲、与战友多交流。当兵3年,王雷训练成绩优异、工作积极认真,荣立两次三等功,顺利提干。鹿志方告诉王雷:“什么是革命情谊?就是始终帮助你成长进步。”
如今,王雷已成为连队的副连长,他对革命情谊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革命情谊就是始终帮助、尊重战士,包容战士,用信任、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战士,帮助他们建功军营。”近年来,连队官兵在各项任务中并肩奋斗,在生活中惺惺相惜,形成钢铁一般坚不可摧的战斗集体。
“红一连”官兵参加了首批赴南苏丹维和。在社会局势动荡、武装冲突不断的南苏丹,他们齐心协力,奋战300多个日夜,在血与火的战场考验中,交出了优异答卷,5人荣立三等功,5人被评为“维和之星”,53人全部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加钢淬火,制胜未来战场
2021年3月初,“红一连”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地展开,指导员郑纪文带领官兵在重读红色连史中进一步感悟初心使命。“‘红一连’什么东西最宝贵、最需要坚守?那就是我们的红色传统。”郑纪文告诉记者。
打开官兵的水壶,水是每天更换的纯净水;打开干部的挎包,里面放置着最新的作战地图、标图工具;走进研战室,里面有最新的军事前沿理论……走进“红一连”,记者强烈感受到这是一个随时准备奔赴战场、执行任务的连队。
“红一连”每月都要组织1次不少于25公里的战备拉练。2020年冬,连队计划组织战备拉练,当日预报次日有大雪,可能会影响拉练效果。“战争不会选天气,敌人不会挑时间。”次日清晨,连长胡贯蕾接受战斗命令后紧急展开战斗部署,按实战要求组织了14个小时的强化训练,不仅锤炼了官兵在严寒条件下的打赢本领,还从中发现短板弱项,形成了一套更加完善、更贴近实战的战斗预案。
“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无备而战”,是“红一连”的准则。1950年3月,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红一连”官兵给木船装上汽车引擎、配上武器,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海战奇迹。几十年过去了,一代代官兵发挥聪明才智,在解决战备训练的矛盾困难中,加钢淬火,锋刃如新,制胜未来战场——
第48任连长楚科纬与大学生士兵路继承,共同研发出一款装步连山地进攻战斗模拟对抗系统。
第50任连长周光魁带领大学生士兵王晨,探索连队战备库室管理系统,既能防止战备器材丢失,又能提升日常战备水平。
第51任指导员王玉光与班长王雷,研制出震动头盔,解决战斗班在夜间行动使用灯光、声音易被对手发现的难题。
2020年7月,连队远赴塞北大漠参加军事比武,战酷暑、斗风沙,在极端恶劣天气和复杂多变地形中,官兵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多个课目冠军。
(本报记者 章文 本报通讯员 王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