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梅雨季,南方的雨总也下不完。临着繁华闹市,并不妨碍雨中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更显静谧,一如它一贯纯粹又超脱的气质。
为党和国家“两弹一星”事业而生,建校于1958年的中国科大,也许历史不算悠久,却足够璀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1位曾在中国科大工作过。这所大学低调内敛,但“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重大科技成果,却足够“硬核”。
六十余载风雨春秋,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大人秉承着“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将自己“楔”在科研阵地上,他们在实验室的方寸天地,遥望灿烂星河。
“红色,从来都是中国科大最鲜亮的底色。”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说。
一部中国科大史,就是一部党领导国家科技事业走向辉煌的奋斗史。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国科大围绕“好挖、好懂、好学、好做、容易产生共鸣”的校史资源,建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党史学习教育体系,不断传承发扬抗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凝聚起科教报国的强大力量。
寻根,初心不忘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走进中国科大校史馆,校歌《永恒的东风》不绝于耳。
“《永恒的东风》曲作者吕骥先生,也是抗大校歌的曲作者。”中国科大档案文博院副院长方黑虎介绍。
抗大红色基因能在中国科大六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传承不息,绝非偶然。1958年,中国科大开学典礼上,首任校长郭沫若就以《继承抗大的优秀传统前进》为题讲话,提出“我们的校歌得到他(吕骥)的作曲,这就使得我们的学校能够有声有色地继承着抗大的传统”。
“学校两任党委书记郁文、刘达和原副校长、边区特等劳动英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钱志道等,他们从抗大而来,将抗大精神带到了中国科大。”方黑虎说。
抗大精神的沃土之上,最终“长”出了“两弹一星”的奇迹。校史馆中,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称为“镇馆之宝”。
“举办展览之外,我们还组织编撰了《在中国科大工作过的‘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精神事迹选编》等书籍。‘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科大人永远的指路明灯。”中国科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汪银生表示。
围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大创新开展各类活动,营造了党史学习教育的良好氛围。
今年3月,中国科大樱花盛开之际,一场特殊的“云赏樱”直播活动吸引了近250万网友参与互动。樱花树下,6位中国科大学子深情回顾了郭永怀、钱学森、周光召等“两弹一星”元勋的光辉岁月;来自攻关创新、脱贫攻坚、科技抗疫等领域的党员代表,分别讲述了在新时代践行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故事。
心怀理想而来,肩负使命而去。从开学典礼到毕业典礼,“典礼育人”一直是中国科大的优良传统。前不久,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为毕业生上了最后一堂思政课,勉励同学们永葆中国科大的精神底色、扎实本色、卓越成色,做永不褪色的科大人。
探路,使命不改
中国科大校史馆中,由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大原子核物理与原子核工程系首任系主任赵忠尧教授捐赠的质子静电加速器背后,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1937年,北平沦陷,赵忠尧冒死潜回,将他早年从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带回的50毫克放射性实验镭装入咸菜罐,千里跋涉前往长沙,胸口因此磨出了深深的血印。1949年,赵忠尧费尽周折,将从国外采购、加工、定制的30多箱加速器部件与核物理实验器材托运回国。1955年,他利用带回的部件,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台70万电子伏特质子静电加速器。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岁月里,以中国科大人为代表的科技先锋,理想不灭,甘愿付出一切,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开道。
“我一定要付出一切,为大家的幸福生活而奋斗。”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的钱学森在入党申请书上写道;“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当被问及为何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时,彭恒武说道;“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自认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在《我为什么回到祖国》中,郭永怀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基础。”舒歌群说。
榜样力量无穷。沿着老一辈科学家的足迹,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大人积极投身“国之重器”建设,为“两弹一星”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而他们自己的故事,也成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今年1月7日,中国科大科研团队宣布,成功实现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构建的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初现。
从2001年中国科大组建起国内首个量子实验室,到建立“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再到推动构建全球首个星地量子通信网,潘建伟院士团队见证了我国量子信息的20年发展之路。
2001年,已在量子信息方面取得国际成就的潘建伟,带着“在中国建一个世界领先的量子实验室”的决心从奥地利回国,在中国科大组建实验室。为了实现可升级的量子信息处理,2003年,潘建伟来到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所,以玛丽·居里讲席教授的身份从国内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为国内培养冷原子量子存储和超冷原子量子调控方面的研究力量。
2009年,国庆60周年之际,受邀在人民大会堂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潘建伟十分激动,在现场给国外的学生们群发了一条短信:“我正在人民大会堂看《复兴之路》,感触良多!甚望你们能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早日学成归国,为民族复兴、科技强国尽力!”
优秀人才相继聚集到了中国科大量子团队,一支在量子信息所需主要关键技术方面都具有较强实力且优势互补的团队一步一步组建完备。去年年底,该团队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使我国成功达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今年5月,团队又实现了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继续保持国际前列。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我相信,我们在国内一定能够拥有比国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潘建伟感慨。
追梦,牢记嘱托
2016年4月26日下午,正在中国科大图书馆自习室学习的学生们,齐刷刷地向一个方向围拢过去,人群中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原来是习近平总书记来了。
在中国科大,总书记勉励同学们“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向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总书记期望中国科大“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重温总书记重要指示,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是中国科大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
“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是学校办学发展的根本指南。”舒歌群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将抗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等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学校制订并实施了大学生培养方案,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的思政资源,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爱国爱校、弘扬科学精神等为主题的活动,着力打造了一批立足中国科大文化和科学家精神的原创作品。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一批批师生走进校史馆、博物馆,重温红色校史、接续光荣传统;一场场活动深入到基层支部,镌刻时代使命、催人奋斗报国。
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党的领导是中国科大改革发展的“定海神针”。不久前,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作为唯一的高校“大国重器”,光荣入选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我们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口,推动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进一步紧密结合。”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王兵说,研究中心推行人才“双聘”办法,打通研究中心和学院之间的壁垒,最大限度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制定“六项人才计划”,吸引和稳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课题负责人中30至50岁负责人超过70%。
中国科大建校30周年时,学校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为南迁合肥之后的学校题词:“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宏伟目标历久弥新,初心使命始终如一。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科大,底色更亮,成色更足,正朝着办出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力奔跑。
(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本报通讯员 曾皓 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