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眼前这些色彩艳丽的小鸟是栗喉蜂虎和蓝喉蜂虎,它们每年春天会从东南亚迁徙到海南繁殖,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之所以叫蜂虎,是因为它们飞行能力卓越,擅长捕食蜜蜂、蜻蜓等昆虫……”近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为数十名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课。
因为蜂虎喜欢在沙质岩壁上挖洞营巢,2017年湿地公园一期建设启动后,园方将过去采沙工程形成的沙堆、水坑保留了下来,营造了独特的沙丘—林塘复合湿地系统,在2018年成功吸引了首批26只蜂虎前来安家。2019年,为了进一步保护好“海口最美小鸟”,海口市政府批复成立蜂虎湿地保护小区。2021年5月的调查显示,在五源河繁衍的蜂虎种群数量已经上升到了72只。
卢刚介绍,之所以要在这里开展自然教育,除了能让市民们认识自己家乡的动物邻居,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外,更重要的是改善大家的生态审美能力。“生态好的地方并不一定‘美’,比如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沙堆就蕴藏着勃勃生机,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讲它就是美的。”
走在五源河畔,随处可见蓬勃的生命力。河道中,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错落有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蕨和野生稻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河岸两边没有城市公园中常见的硬化平台,取而代之的是宽达15米的生态河岸带,密布着可供野生动物栖息的本土植物,不时可以看到家鸡的“祖先”——红原鸡飞过水面。
这样一条庇护着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命河流其实就位于海口城区。
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紧邻海口行政中心和滨海大道,周边居民楼林立。最新调查显示,五源河分布有野生稻、水蕨、水角、秋枫、火焰兰等449种植物,生活着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原鸡、小天鹅、褐翅鸦鹃、黑翅鸢、栗喉蜂虎等在内的121种鸟类。
一座城市中的湿地公园,为何会具有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好不好,野生动物最有发言权。在湿地公园一期建设中,我们连通了五源河的自然水系,通过补种乡土植物打造自然化、生态化岸坡,为水体净化、水质改善和野生动物栖息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保护和提升了湿地生物多样性,呈现了都市生命河流的美丽景观。”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综合科负责人吴淑邦说。
然而在2017年以前,五源河还不是今天的面貌。
“那时的五源河河口段呈渠化、硬化状态,丧失了自然河道的呼吸功能,不仅让市民难以亲近,也难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合的栖息生长场所。”五源河湿地生态修复主要负责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袁兴中告诉记者,为了将五源河打造成真正的生态之河,项目团队将渠化河段恢复成纵向的自然蜿蜒河段,形成了浅滩和深潭交错的生态格局;横向上通过不同植物群落形成了生态缓冲带,这些植物能够为鸟类提供栖息、庇护场所及食物源,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这条自然流淌的河流也给袁兴中带来了意外惊喜。河口示范段工程完工不久,项目团队就在河岸边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的自然分布。在建设阶段并没有引入这种植物,它们是哪里来的呢?
“五源河源头的羊山地区是典型的火山熔岩湿地,那里有大量水蕨分布。很可能是水蕨的繁殖体顺流而下,在这里找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地方。”袁兴中感慨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在大城市的内河安家落户是一件很罕见、很了不起的事情,这充分说明了只要用心营造自然生态环境,市民们足不出城就能领略生物多样性之美。”
近年来,记者曾走访过许多城市新修建的湿地公园,这些公园往往名贵树木众多,观感优美,但是生物多样性水平不高,景观属性大于生态属性。五源河的成功实践无疑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高度人工化的城市环境完全可以共存。
“生态修复的技术没那么高深,更重要的是理念,就是要在设计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设计能力。我们去除河岸的硬化,让自然做功,自然就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袁兴中说。
(本报记者 周梦爽 王晓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