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

    纪实影像描绘脱贫攻坚奋斗历程

    作者:牛光夏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5日 16版)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在央视综合频道、农业农村频道播出,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将脱贫攻坚题材创作播出推向了一个高潮。

        自党和国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消除贫困以来,以反映中国脱贫攻坚进程为主题的纪录片作品大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既有各大电视媒体的精耕细作,如《摆脱贫困》《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最是一年春好处》,也有人民日报社出品的《中国扶贫在路上》、新华社推出的《光明》,还有进入院线的《出山记》等,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追捧。视频网站也加入到制作行列中。如腾讯视频推出的《扶贫1+1》以深度访谈形式讲述中国十四个连片贫困区的扶贫故事;搜狐视频自制的《当选择来找我》通过对驻村扶贫干部思想变化的详细解读,诠释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过程。很多高等院校和制作机构、组织及个体也纷纷搭上这班创作顺风车。山东大学师生拍摄了《毛坪的路》,用诗意叙事表现山东省临沂市毛坪村第一书记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

        消除贫困不只是中国人面临的课题,更是全人类肩负的使命。中国脱贫攻坚的经验不仅能改善中国农民的生存境遇,还给全世界的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所以,一些外国创作者也融入了这股创作洪流当中。由中美联合摄制的《前线之声:中国脱贫攻坚》从他者视角解读中国扶贫行动,彰显了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世界意义。

        不论出自何人之手,聚焦哪里的脱贫故事,这些纪录片之所以能打动万千观众的心,一个共同原因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创作者从细微处、小人物落笔,以平民化视角描摹乡村世情百态,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映射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的时代变革。像《当选择来找我》中驻村扶贫的白冰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云南省王雅村建成林地土鸡养殖基地,使村子的养殖产业走上正轨。在即将离开之际,他最挂念的事情是村民的养鸡知识掌握得是否牢靠,于是策划一场养鸡大户技术比赛,从中选出产业未来的带头人。这种在小切口中伴随小悬念的呈现方式,富有过程化和现场感,展现了矛盾冲突展开、发展、化解的过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折射出扶贫政策的深入人心、扶贫干部的责任担当、普通农民的积极进取。

        时间是纪录片的重要要素,它决定了纪录片是否具有厚重的生活和历史质感。尤其是对脱贫攻坚题材创作来说,一个区域、一户村民摆脱贫困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努力的系统工程。新近涌现的纪录片作品没有将创作视野局限于对扶贫成果走马观花式的呈现,而是立足于各贫困地区脱贫工作中的问题,讲述体现扶贫干部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难题和他们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以及贫困地区农民生存状况、精神面貌的蜕变。这需要从业者耐心沉潜下去,花较长时间和被采访对象生活在一起,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在时间之河的流淌中观察记录现实的点滴变化。《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第一集《从赵家洼到广惠园》,摄制组历时三年追踪山西省有名的贫困村赵家洼村整村搬迁到县城广惠园小区开启新生活的过程,拍摄了3万多分钟的素材,展现易地搬迁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冲突及解决路径,生动描绘了脱贫攻坚行动中的执行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的精神风貌。

        总之,多元化的创作主体和播出平台,以及多种艺术表达手法的应用,使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片呈现出多维的解读视角。这些纪实影像一方面为中国21世纪初期的这一伟业留下了可贵的影像文献,另一方面让许多默默为中国脱贫攻坚事业付出心血与汗水的人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看见,唤起更多人对中国扶贫事业和乡村发展的关注。2021年,持续深化脱贫攻坚成效,使之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在这样的时代主题下实现生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担负起“国家相册”的历史使命,对纪录片创作来说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牛光夏,系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