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4日 星期五

    巴基斯坦全球战略专家:

    中巴关系“比山高、比蜜甜”名副其实

    作者:本报记者 张任重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4日 12版)

        【记者连线】

        一提起巴基斯坦,中国人民都会亲切地称之为“巴铁”兄弟。中巴友谊自1951年5月21日两国建交以来,可谓“坚如磐石,牢不可破”。在中巴建交70周年之际,巴基斯坦全球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哈立德·阿克拉姆日前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巴基斯坦认为中国是最亲密的伙伴之一,建交以来,两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建立了全天候友谊,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巴中两国关系是国家间外交关系的典范。”

        巴中友谊源远流长。哈立德表示,巴中友谊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当时中国商人沿着古丝绸之路穿越南亚次大陆,去往中东、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开展贸易活动。哈立德说:“建交70年来,两国之间始终保持着亲密友好关系,签订了许多包容性经济发展合作项目,两国人文交流也日益密切。两国70年前所未有的密切双边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谐和友好的基础上。即使域外大国试图在巴中外交和经济伙伴关系中不断制造起起落落,我们两国的关系仍然坚不可摧。”

        哈立德认为,70年来,两国发展双边关系都坚持了一些基本原则。首先是平等,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独立,互信互助;其次是合作共赢,共同进步,包容发展;最后是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密切配合和协调,维护两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他说:“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巴中关系成为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典范。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危机时刻不遗余力地帮助其真正的朋友。如今中国已成为地区和全球政治和经济对话中的重要参与者,其中也有巴基斯坦的全力支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巴经济走廊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哈立德表示,作为中国最好的朋友之一,巴基斯坦对中国提出的许多主张、倡议、理念,如“一带一路”倡议、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给予充分支持。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倡议、主张和理念有利于国家间的互利和繁荣。哈立德认为,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潮流,时代呼唤各国携手合作、摒弃对抗理念。巴中两国为地区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双方将进一步密切合作,应对共同挑战。

        哈立德说:“回顾我们两国共同取得的成就,展望我们两国独特友谊和伙伴关系的未来,进一步夯实我们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加强经济伙伴关系。在新时期,中巴经济走廊是两国关系的一大亮点。”哈立德预计,到2050年,巴基斯坦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2万亿美元,巴中两国加强经济伙伴关系前景可期。当下,中巴经济走廊是双方加强经济伙伴关系的重要抓手。走廊项目涵盖了所有的基础领域,包括科学技术、农业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巴基斯坦官方表示,未来中巴经济走廊将在诸多领域为巴基斯坦人民带来大约70万个新就业机会。“中巴经济走廊为两国加强文化交流提供了大量机会,也被称为中巴知识走廊,因为它涵盖了主要的研发领域。现在,我们两国不断加强学术交流合作,互相开放留学签证。”

        “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我们两国相互协助。中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巴方第一时间向中方援助防疫用品。巴社会各界纷纷表示支持中国,反对将疫情政治化。”哈立德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从疫情严重冲击中迅速恢复过来、实现经济复苏的国家,并为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许多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和其他援助。在巴基斯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中国派来多批医疗专家组,援助医疗物资。”

        哈立德表示,中巴两国合作从经济援助开始,如今发展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一贯承认巴基斯坦在加强巴中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两国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加深了陆上合作,通过阿拉伯海的联合军事演习促进了海事交流。两国关系‘比山高、比蜜甜’的比喻名副其实。”“我们两国在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正迈向建立长期安全战略关系的新时代,这对地区和国际对话具有潜在的影响,促进了南亚及其他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展望中巴关系未来,哈立德说:“我们两国在各领域开展合作,在每一次进步中相互帮助,为未来合作和加深关系铺平了道路。这种关系日益紧密地融入双方各自的发展战略。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双方将在一个强有力的框架下,为实现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创造新的条件。”

        (本报伊斯兰堡6月3日电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张任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