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于重庆、长于重庆的沈铁梅来说,江姐是那么远,又是那么近。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早在少年时代,江姐便是沈铁梅心中一座巍峨的丰碑。读小说《红岩》,唱歌剧《江姐》里的《红梅赞》,看电影《烈火中永生》,革命者的意志之坚定、信仰的力量之磅礴深深地震撼着她。江姐于沈铁梅又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是江姐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红岩精神是重庆的一张文化名片,让沈铁梅深感自豪;而江姐的敢爱敢恨、刚柔相济也是她所熟悉的重庆女性的性格特征。
“我是看着、学着样板戏长大的,自小就有英雄情结,‘铁梅’二字也是我父亲沈福存先生以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名字起的,蕴含着他对我深深的期许。我一直梦想能在舞台上演绎英雄。”2018年1月,重庆市川剧院的川剧《江姐》首演,沈铁梅终于圆了儿时的梦想。也正是这次创排,让沈铁梅真正走进了江姐的内心世界。
早在40年前,沈铁梅的师父、川剧大师竞华那一代就曾演出川剧《江姐》,风靡一时,至今让老观众们念念不忘。演江姐也成了沈铁梅的一个心愿。一次,一位戏曲前辈问她:“当年的川剧《江姐》非常精彩,你为什么不把这部戏排出来?”前辈的建议与沈铁梅心中酝酿了多年的想法不谋而合:“中国戏曲讲传承,现代戏也要讲传承,应该像传统戏一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尤其是《江姐》这样的红色经典之作,更要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于是,沈铁梅所在的重庆市川剧院开始筹划将川剧《江姐》重新搬上舞台。重庆的演员演绎重庆的故事、重庆的英雄,呈现一位说重庆话的江姐,有人称之为《江姐》“回娘家”。
川剧《江姐》延续了以往江姐题材作品中的故事,对她投身革命工作,与敌人、与叛徒斗争进行了生动描绘,不仅讴歌了江姐临危不惧、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还抒写了她深厚的同志爱、夫妻情和对革命后代寄托的无限希望。“演好一个英雄,首先要走进英雄人物的内心。据记载,在丈夫被杀害后,江姐常常在朋友家中哭泣,诉说深深的伤痛,甚至过年时也悲从中来,泪水长流。我由此想到,江姐不过是个二十几岁的普通女子,经过对敌斗争的洗礼才慢慢成熟。”沈铁梅说,“在以往大多数的歌剧、电影中,着重渲染的是江姐的英雄气概、坚强斗志。距小说《红岩》诞生已过去半个世纪,人们的情感认知、审美习惯有了很大改变,要想让红色经典被今天的观众所理解,必须赋予作品时代特色,塑造一个有血有肉、内心情感丰富的江姐,让观众对英雄不仅仅是仰望,更是与之共情。”
谈及剧中动人的细节,沈铁梅娓娓道来:剧中第一幕,在朝天门码头,孙明霞嘱托准备前往华蓥山的江姐,见到彭松涛同志替她问好,此时的江姐是何等甜蜜——她即将见到丈夫、与丈夫并肩作战;得知丈夫牺牲后,作为地下工作者的江姐,身处险境,背负着重要的任务,吟唱着“我怎能在这里痛苦悲伤”,然后掩住嘴背过身去克制自己的情感,耳畔隐约响起彭松涛唱的《红梅赞》;遥望城门上彭松涛的头颅,江姐深深地鞠躬,而后用力将围巾向后一甩,继承老彭的遗志奔向战场;狱中的江姐捧着儿子云儿的照片,轻轻地贴在脸上,肝肠寸断,又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战场上,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孩子,要想到中国千千万万个孩子……排《江姐》期间,每天开车去单位时沈铁梅也在背唱段,唱到悲痛处、动情处,总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我一次一次地想,如果我是江姐,站在她的立场,我会怎么做?她也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面对丈夫的牺牲,面对与儿子永远的离别,她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力量从何而来?”排演《江姐》,是沈铁梅和江姐的一次心灵对话:“只有在精神层面上和江姐产生共鸣,才能塑造出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全剧时长125分钟,江姐的戏份很重,每演完一场,沈铁梅都筋疲力尽,然而在精神上又是酣畅淋漓的。她更多地懂得了江姐,懂得了革命者的爱之深沉与广博。
作为从艺40多年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在演绎江姐的过程中,沈铁梅想到了很多,关于理想,关于信念,关于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坚守。担任重庆市川剧院院长的20年来,沈铁梅曾陷入许多困境,比如她发现如今的年轻人刻苦的程度远不如自己当年。“我常和年轻人说,演英雄、学英雄,多少革命者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可以抛弃自己的生命,和他们比起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们不过是需要多花些时间,多流些汗水。我是1979年开始学川剧的,那时的戏曲已经开始面临生存危机,几十年来我也遇到了许多诱惑,有过动摇,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在排演《江姐》的过程中,在与江姐的心灵对话中,沈铁梅获得了前行的力量:“川剧是独具魅力的,不管道路如何艰辛,我都要坚定信念,守护理想,守护川剧这个无价之宝。”
川剧《江姐》至今已演出80多场,为年轻人演,为老年人演,为党员干部演,为企业员工演,最近一次是五四青年节期间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到北京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们演,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大奖获得者,沈铁梅被誉为“川剧声腔第一人”,当她以极富感染力的唱腔演绎脍炙人口的《红梅赞》《绣红旗》等唱段时,许多观众眼含热泪,轻声合唱,现场气氛极为热烈。在沈铁梅看来,演出受到欢迎,特别是能打动年轻人,正是体现了红色经典的价值所在:“‘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无论处在什么时代,人们都需要歌颂英雄主义的文艺作品,它们能净化人心,提振民族精神,涵养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情怀,红色经典也因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本报记者 赵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