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光明网记者郑芳芳)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10场活动,将于5月25日走进云南昆明。本场活动将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郝立新作题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与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发展》的演讲,并就相关问题与听众及网友展开互动交流。
郝立新师从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陈先达先生,与哲学结缘已40余年。“哲学是思想者的事业,更是行动者的头脑。”郝立新在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如何“理论联系实践”上面孜孜不倦。他提到三个点:学深悟透理论、秉持问题意识、找到契合方法。“第一点靠‘学’,第二点靠‘思’,第三点靠‘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者,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贡献力量。”郝立新如是说。
在学术研究及课堂教学之外,郝立新不断地进行调研走访、社会实践,又将成果著书成论,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成果200余篇,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为什么需要历史唯物主义》《新时代中国发展观研究》《当代中国文化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底线思维——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辩证法》等多部书籍,有力地向人们展示了回应时代、扎根实践、关注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不是囿于书斋里的思辨之学,而是面向生活、面向大众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主张倾听时代呼声、深入社会实践、回答现实问题。”可以说,“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郝立新学术生涯的品格与注解。
谈及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更好地再次回归实践,郝立新表示自己要做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传灯使者’”,贡献自己的一点平凡力量。“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者都要矢志如一坚定立场与信念,用学生及大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形式,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进程,讲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的故事。”
此次宣讲,郝立新将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为主线,阐明我们党百年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续写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新篇章的百年历史。本次活动由昆明市委宣传部、昆明市委政法委员会、昆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光明网承办。宣讲内容将在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同步直播。欢迎广大读者、网友参与互动,请访问专题页面http://topics.neamco.com/bc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