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修复师心声】
在我小时候,父亲常坐在画架前画人物肖像,后来逐渐改为坐在电脑前修复照片、处理人像。耳濡目染中,我也对照片修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一位老人拿着破损的家庭照和弟弟的照片找到父亲,想请他合成一张“全家福”。原来,当年老人的弟弟赶着去当兵,回来后父母已去世,没能拍张全家福,成了兄弟俩多年的遗憾。老人带来的照片已严重破损,我觉得成功修复简直是天方夜谭。可父亲听说老人的心事后,却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后来的日子里,父亲一笔一笔地在电脑上将这张家庭照修复完整,实现了一家人的“团圆”梦。
父亲常会同我聊人生聊理想。他想把存真照相馆做成百年老字号,所以对修复的效果、客户的反馈极为重视。“瞬间光影,百年存真”,这句座右铭浓缩了父亲的修复理念。至今,这八个字一直挂在店里,也刻在我的心头。
今天,存真照相馆已经成立26年了,而我正式踏入这行也有10个年头。结合父亲传授的修复经验,我研究出将破损模糊的人像进行修复处理、加工清晰的PS技术,经过处理的老照片,人物的皮肤纹理清晰可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唐山女顾客。她想修复一张从唐山大地震废墟中挖出来的老照片。照片被找到时已被泥水泡了很久,只有隐约的轮廓,但这是她母亲留存在世的唯一照片。我被打动了,接受了委托。整整两个月,我根据各类信息对人物的五官细节进行了多次修改、确认。当女顾客看到复原照时,欣喜万分。
在图像数字化时代,照片修复是个枯燥却充满温情的职业,今后,我将尽我所能为更多人服务,帮人们留住易逝的光阴与情感。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王美莹、李韵、宋喜群、王冰雅、张哲浩、杜羽、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