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0日 星期一

    致富先锋——

    产业路闯出来,乡亲们富起来

    讲述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江门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 杨 宁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0日 16版)

        【获奖者讲述】 

        十几年前,我从偏远小山村考上大学,一步踏进了“外面的世界”。2010年大学毕业后,我却选择了回乡做“村官”。心里的想法很简单——有能力了,就该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江门村的竹子漫山遍野,可上门的收购商却总把价格压得很低。看来,只坐着卖竹子是不行的,不如在竹子加工上闯出一条路。于是,我自掏腰包跑市场,引进技术搞加工,村民们的收入渐渐多起来了。

        可种竹子的收益周期毕竟太长,想要快速稳健脱贫,还得找到“短平快”的好项目。2016年,我调研发现,江门村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西瓜品质格外好,便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互助小组。经过几年发展,“苗阿嫂”的高山泉水西瓜从原来每亩地收益不足1000元提升到了3200多元,十多户贫困户因此脱贫。

        我们苗族人喜欢吃糯米,紫黑香糯是族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独特品种。我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种紫黑香糯的收益是普通稻米的两倍,而且种养要求低,省心省力,还不容易长虫。村民们被打动了。于是,2017年,我带领全村60多户农户种下120多亩高山特色稻米,以苗族传统的“稻+鸭+鱼”共作的模式种植,每亩增收1500多元,大大激发了村民致富的内生动力。

        互联网时代,怎么才能让大苗山的美食和文化“出圈”,走向全国?我一直在琢磨。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微信朋友圈打出了“泉水灌溉的高山西瓜”招牌,没想到大获关注。很快,我联手县里其他6名大学生村官组建了融水县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建立了网络销售点,成立了“苗村倌”农产品电商中心。我们的优质生态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出大山,销往全国。2016年至今,中心已帮助农户销售了价值900多万元的农产品。

        今年2月,我有幸迈入人民大会堂,接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心里别提多振奋了。

        一条条产业路闯出来,村民们跟着富起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奋进新时代,带领乡亲们奔向乡村振兴,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张胜、张蕾、刘茜、陈建强、任爽、周仕兴、宋喜群、俞海萍、王斯敏

        本报见习记者 王雯静

        本报通讯员 舒克兢、张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