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谱写了“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壮丽篇章。“十四五”开局之年,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行动纲领和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书写发展新篇章。
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内蒙古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丰富民族工作实践,创造了新中国民族工作史上众多创新举措和宝贵经验,赢得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发展确立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根本遵循,筑牢“两个屏障”,建设“两个基地”,打造“一个桥头堡”,推动内蒙古走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坚持生态优先,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近年来,内蒙古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呈现“总体遏制、局部改善”的态势。面向未来,要一以贯之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着力抓好黄河流域、“一湖两海”、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五大沙漠”“五大沙地”防沙治沙体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构建集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沙漠沙地于一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坚持绿色导向,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内蒙古围绕更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以高质量建设“两个基地”为重点,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的攻坚重点和保障政策,全面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两个基地”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经过长期建设,内蒙古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1%,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地位得到提升,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36.1%,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也要看到,内蒙古产业结构倚能倚重、产业层次偏低、产业布局散乱、农牧业传统粗放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着力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蒙古确立了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方针,努力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在坚持扩大内需、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扩容提质、健全现代物流体系、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全域开放平台、全方位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市场争创发展新优势等方面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内蒙古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必须坚持从自治区地广人稀、农牧民生活居住比较分散、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打牢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基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良好榜样。“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草原英雄小姐妹”“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乌兰牧骑”等动人故事成为历史佳话。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国的民族工作面临更多挑战。内蒙古处于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最前沿,在维护祖国统一、边疆安宁方面担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克服狭隘民族主义,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携手奋斗。这就要求内蒙古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全局、把握大局,把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切实抓紧抓好。
第一,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内蒙古的重大政治责任。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增强守望相助理念,着力做好“守”字这篇大文章,牢牢地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精神家园,切实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和风险,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各种渗透破坏活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大团结。内蒙古从1983年起就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2021年又制定颁布了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内蒙古广泛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习教育,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以及民族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牢牢地扎根在各族人民群众的心中。
第三,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始终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打造一条坚不可摧的人心防线。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小学国家统编教材,对于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来说,既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具体体现。内蒙古在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和全面推行使用中小学国家统编教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弘扬“蒙古马精神”,以吃苦耐劳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开拓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勉励,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多年的实践表明,越是在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上、越是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在困难和问题严重的时候,就越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是大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尤其是“东升西降”是大变局发展的基本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了大变局的深度广度及其复杂性,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破坏和颠覆活动,内蒙古处于对敌斗争的最前沿。从国内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变革转型,再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困难凸显,内蒙古作为欠发达地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更多更艰巨更复杂。这就要求内蒙古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发扬苦干实干精神,切实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决破除那些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体制机制弊端,以更大的勇气和担当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经济社会深度变革、创新发展。
蒙古族有一句谚语:“好马登程奔到头,好汉做事做到头。”当前,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扬“蒙古马精神”,以吃苦耐劳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攻坚克难、开创新局。
路遥知马力。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内蒙古各族人民必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一往无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努力把这道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作者:李春林,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