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兴号”启动发车,在京沪高铁上实现了时速350公里的运营,树立了世界高铁的新标杆。成绩的背后有着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牵引制动研究室主任黄金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
2013年,黄金作为优秀青年科研骨干,被选拔进入“复兴号”研发试验团队,全程参与“复兴号”系列动车组技术条件的制定及方案设计。此后,黄金并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今年5月,他将带领试验团队进藏,助力“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两车交会的安全守护者
轨道交通工具的站台上,往往会设置安全警戒线。这是因为列车在进站与驶离时产生的吸力,足以将人卷入轨道中。由此可以想见,两列高速奔驰的列车交会时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吸力。在两列动车组“邂逅”的瞬间,两车相对交会时速超过840公里,接近大飞机的巡航时速,这时产生的压力波相当于1平方米瞬时受重近200公斤。要想列车能平稳、安全运行,列车交会与重联试验至关重要。动车组的交会,指的是两列时速420公里的动车组在不到2秒的时间内交错而过;重联,则是动车组的一种常见运行方式,即将相同速度等级的两列短编组动车连接在一起开行。黄金担任了相关试验的负责人。
当时,国内外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参考,只能靠自主创新和研发。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高,再加之涉及的专业广泛、工况复杂,作为负责人,黄金需要充分协调调动各方力量,合理统筹安排。
黄金和他的团队在一条还没开通的线路上有针对性地做试验。试验开始前,他们利用仿真和计算的数字化手段把整个试验流程和方案过了上百遍,及时调整纠正,从宏观着眼,判断试验能否按照预想实施。这避免了大量重复工作,为后续的正式试验节省了时间。试验完成后,他加班到深夜,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结果并完整地呈现出来,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参考。
几年里,黄金牵头承担了系列化“复兴号”动车组试验检测及科研任务,累计完成的运用考核公里数相当于围绕地球55圈,大量试验数据为进一步优化“复兴号”的性能提供了依据。
美好出行的创新探索者
黄金清楚地记得,以前,他从山东青州老家去1700多公里外的成都上大学,要坐32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枯燥的旅程让人坐立难安。而如今,同样的距离只需乘坐12个小时的高铁。
“复兴号”列车能上路运行尚只是开始,研发更高速、更安全、更环保、更智能的“复兴号”动车组新产品始终是如黄金这般的铁路科研者不懈的追求。
断电或高压设备故障时、列车依旧能应急行使20公里的应急自走行系统,能帮助列车自动驾驶系统实现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停车后自动打开车门等操作的牵引系统,能提高列车停车精准度的牵引电机控制策略……这些新一代智能化高铁上的“黑科技”,背后都有黄金和他的试验团队不断探索的身影。
以往,一些列车组件的故障率较高,出现了故障还需要找外国技术人员处理。国外处理周期长、效率低,一来一回,耽误了大量时间。黄金就带头梳理既有动车组的试验数据,从中国高铁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探索自己的创新技术。这样一来,及时响应问题和解决故障就成为可能,对现场安全的保障和运营成本的降低都有重大意义,进一步推动了“智能铁路”的发展。
基础理论的执着求索者
基础理论好比筑房的基石。除了技术上的不断创新,黄金也在理论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他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学习的均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这就为其后来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持续深耕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很高兴大学时学习的知识能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在我所从事的事业中,我的能力与诉求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黄金说。在繁忙的科研工作的间隙,他依旧埋首于书案,将自己科研的经验整理提炼为可供借鉴的理论知识,共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作为团队核心成员,黄金总结了基础数据应用方法,完成了铁路行业重要的基础技术规范——《列车牵引计算规程——机车篇》,为铁路移动装备的性能优化、线路经济运量的计算分析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如今,他又要带着他的团队向辽远的雪域高原进发,探索列车在高原环境的适应性和特殊条件下的可靠性。经过他们的攻坚克难,皑皑雪山下将迎来飞速奔驰的“复兴号”列车。
(本报记者 俞海萍 本报通讯员 陈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