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星期三

    福建闽侯良地村:

    绣球花扮美小康路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04版)

        扫二维码 观看视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开车从福州往北行约50公里,再沿山路迤逦爬行。下坡时,道路愈发逼仄陡峭。快到坡底时豁然开朗:一条清溪、一大片平地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绣山花谷”所在地——福建省闽侯县廷坪乡汶合村良地自然村。

        清晨阳光下,云蒸雾绕间,百亩绣球花田已含苞待放。花田旁,潺潺而过的溪流和小桥相映成趣,如一片静谧安详的世外桃源。

        花田里,回乡创业的绣山花谷总经理陈荣顺正和花农们一起劳作。他黝黑的脸上沁满汗水,一头飘逸的长发上,沾满了草屑碎枝。陈荣顺对记者说:“再过一个月,这里的绣球花海就会尽情绽放,姹紫嫣红。5月底,我们将在这里举办绣球花文化节,邀请人们前来赏花海、学插花,届时肯定又是游人如织。”

        良地村海拔600多米,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但因地处偏远,村民生活一直难有大改观。陈荣顺2002年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后,在泉州从事花卉产业。每次从外地回乡,陈荣顺总有颇多感慨,也暗下决心,要为家乡振兴办点实事,带领乡亲们走上小康路。

        “一直有回乡发展的念头,但良地村位于山区,如果仅发展花卉种植业,物流是个痛点。”陈荣顺说,为破解这一难题,他开始研发花卉精深加工技术,“花卉产业能带动观光旅游,如果再能将新鲜花卉做成永生花,不仅效益翻倍,还能克服物流远的保鲜难题。”2018年,陈荣顺和团队成功研发出自有的鲜花保鲜技术,生产的永生花可保持5年至8年时间,目前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致富路上不忘桑梓。2019年春节,陈荣顺回乡找到乡领导,提出要在村里发展绣山花谷项目,并拿出成熟的项目计划书,很快就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项目选址、土地流转、公司注册等同步展开。不到两个月,项目就落地了。基地建成后,陈荣顺从泉州运来了绣球花苗,手把手指导村民种植。

        “绣山花谷属于村民集资的村企。首期花海有100亩,种的是一年可开花两次的夏延绣球花。”汶合村村支书林邦桂介绍,种绣球花,既解决了村里的劳动力闲置问题,又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许多村民积极入股参与项目。“如今,已有30多户村民集资参与到项目中来,很好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花田里,60多岁的村民陈荣明正在认真地除草施肥。“现在,我在家门口种种花,每月就能挣4000多元。一把年纪了,还能有这么高的收入。”陈荣明说。

        “花农基本都是本村50周岁以上的剩余劳动力。”林邦桂告诉记者,产业发展是村民致富的可靠载体,绣山花谷让村民打工不远行,极大地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绣球花扮美小康路。项目实施后,陈荣顺又在永生花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游香花技术,产品集观赏与保健功能于一体,深受市场青睐。仅去年教师节和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就卖出了两万多份游香花产品,产值超200万元。加上鲜切花、盆栽等,年产值可达五六百万元。

        除了花海,良地的美景好物还有不少:这里高山环抱,景色宜人,有宋代银矿遗址,矿址在悬崖峭壁中一字排开,蔚为壮观;这里还有千亩水蜜桃和芙蓉李。在绣球花盛放期间,桃李也迎来丰收,进入采摘期,大量游客涌入当地,让良地从“冷清村落”变身“网红花谷”。

        “村里的绣山花谷项目将分三期建设。”林邦桂介绍,一期建设期到2022年,计划完成800亩花卉种植与观光旅游项目建设,同时完成花卉精深加工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在良地村建设田园综合体,把绣山花谷打造成集花卉、蔬果、加工、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新型花卉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回顾两年多来良地村的变化,林邦桂感触颇深。他说:“除了从荒地菜地变花海,还有村民的华丽转身,大家从花卉种植门外汉到种植能手,从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到为项目建设尽心出力,从纷纷外出打拼到陆续回乡就业。今后,我们还要在开满绣球花的致富路上越走越远。”

        (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