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链接】
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导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上升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合作没有按下暂停键,而是逆风而行,继续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曲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发展,追求共赢,传递希望,是中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方案。
曲博表示,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指出,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表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受益。
曲博认为,当前全球发展问题仍然突出,贫困仍然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痼疾。中国认为,发展首先是个本土问题,要从本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才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一带一路”倡议既展现了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又强调政策对接,注重将倡议带来的机遇与沿线国家的需要相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重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主张开放发展、包容发展、和平发展,认为市场和政府应当各司其职、共同发力。具体来说,“一带一路”合作改进跨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降低跨地区的交易成本,建立起投资和贸易网络,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更为有效的资源分配,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解决全球发展赤字问题。中国在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到2018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
曲博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帮助沿线国家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了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举办了100多期减贫培训班,惠及50多万当地农民;在非洲建立了20多个经贸合作区和多个工业园区,创造了新的就业。同时,中国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国、非洲、拉美等地区都设计了具体的减贫项目。比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推广菌草和旱稻技术,帮助建立产业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莫桑比克的万宝农业项目通过农业合作,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粮食单产从原来的每公顷2~2.5吨增加到6~7.5吨。可以说,中国“精准扶贫”的概念和政策组合都应用到了这些项目中,效果显著。世界银行有关报告认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且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
曲博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警醒国际社会在非传统安全议题上合作的重要性。在后疫情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方面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新机遇。通过建设更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更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更紧密的开放包容伙伴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继续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把“一带一路”建设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本报记者 曹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