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6日 星期一

    再出发,建设更富裕的新农村

    ——江苏华西村六十年发展掠影

    作者: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吴秋阳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6日 10版)

        “天气晴朗时,我一眼就能望到自己家。”站在华西龙希国际大酒店的72楼观光大厅,52岁的华西村民孙荣红向远处眺望,“这是我家的第五代房子。我出生在茅草房,小时候住过挨着羊圈的瓦房,13岁搬进了‘火车式楼房’,23岁住进了带车库的小别墅。现在住的别墅是2005年搬入的,前有西湖卧,后有砂山靠,闲来漫步仿佛身在天堂。”

        “发展的成果,永远属于全体村民。”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建村六十年,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实现了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一次次跨越,树起了一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旗帜。“在六十年的节点展望华西的第一个一百年,建设效益优良的‘百年企业’、富裕幸福的‘百年村庄’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吴协恩说。

    老照片里的为民情怀

        2000年,22岁的贵州姑娘何苇来到华西村挂职锻炼,学习期满,她放弃了公务员岗位,留在了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身边,从事政务接待工作。“老书记的处世作风、执政能力、为民情怀深深感染了我,他一心为老百姓着想,心中永远装着村民。”何苇说。

        老书记2013年去世后,他的五位子女出资,还原了他的居住地。何苇继续在这里向来宾讲述老书记生前的故事、华西村大发展的创业历程:“我们眼前的房子,老书记从1976年住到去世,整整37年,屋子里没有物质装修,都是精神装修。”

        满墙的“精神装修”中,有张照片尤为特别。照片的背景是白墙,白墙上张贴着大字:“热烈庆祝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正是1977年,八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围坐在一起,他们是华西村第一批支委。中间咧嘴笑的是吴仁宝,吴仁宝左边是当年非常有名的“华西铁姑娘战斗队”队长赵毛妹,她一肩能挑260斤,人赞“二百斤担子一肩头,走路快如火车头”。他们带领着华西村,搬田岸,填沟渠,战天斗地,奉献了一辈子,为华西今天的美好生活奠基。

        “最好的永远留给教育,留给老百姓。”何苇指着一张黑白老照片介绍道,“1974年华西村建成当时江阴县的最高楼,老书记把它用作华西村的学校。现在这个房子还在,成了我们村最差的房子,作为村民委员会办公的地方。”这张照片旁,一张彩色的照片上,是一群漂亮的欧式建筑,是华西村现在的学校。投资1.3亿元的校园,从小学到职高可容纳6000名师生。

        “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为民谋利的一面旗帜。见到困难要上,见到荣誉要让,当官没有终身制,但为人民服务可以终身制!”这是老书记生前常说的话,也是华西村发展的秘诀所在。

        铭记华西创业史,就是留住华西精神的根。2014年,江阴市委利用原华西村党委会议室布置了“吴仁宝同志先进事迹展”,开展实境课堂教育。2018年,“社会主义富华西”展览馆建成开放,以大量数据和历史图片,展现了社会主义富华西的重要历史经验。

    吃苦锻炼后的年轻人更有韧性

        “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建城,新世纪育人。”吴协恩说。华西村注重培养年轻人,把他们送到军校锻炼,送到贫困地区生活劳动,送到高校学习工商管理,希望他们具备坚定的决心、宽广的视野和过硬的本领。

        2013年,26个华西村青年来到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穿洞村,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何芦苇就是其中一员,“一个山头两户人家,我住在磨坊里,磨坊的门没有锁,牛就住我隔壁。”回想起这段经历,何芦苇记忆犹新,“对我的思想冲击很大,回来后感觉遇到的困难都不算什么,我觉得自己的韧性更足了。”从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毕业后,2011年,何芦苇随妻子来到华西村,成为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会计。

        华西村以农业起家,发展工业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农业,村里在山北粮仓农业区建起了千亩示范地,成为年轻人大展拳脚的舞台之一。“2000亩稻米基地,种植、收割、加工、仓储生产流程全部实现机械化。通过电脑完成操作,连我在内三个人就顾得过来。”江苏华西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稻米基地负责人史宇杰说。

        2015年年底,吴协恩赴日本考察,与朝日农场达成合作,展开一项高品质稻米种植研修项目。2016年,华西村选派七名年轻人,前往日本福井县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理念。七人学成归来后,在华西村委的支持下,于2018年建设起省级农业示范园区。2020年,该园区的销售额超过1亿元,“华西大米”的口碑越来越好。

        2020年年初建成的蝴蝶兰基地,瞄准了江浙沪的花卉消费市场。“蝴蝶兰在这一带供不应求,市场很好,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较高,但种植蝴蝶兰对农业设施和技术要求很高。”华西都市农业园艺主管崔京斌介绍,“过年那段时间是蝴蝶兰采摘期,5月樱桃、桑葚采摘,7月葡萄采摘,11月草莓采摘,这丰富了华西旅游项目。”

        “华西新农业不仅在于规模化科学生产,还要发展农旅结合、农教结合,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农业,并且做到以点带面,让更多农民富起来。”崔京斌说。

    改革为村庄注入新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华西村创造了共同富裕。“在老书记看来,共同富裕是一个‘管方向’的奋斗目标,也是一条需要灵活掌握的指导原则,共同富不等于同步富,也不等于没有财富差异的一样富。”吴协恩表示,新世纪,华西村结合村情实际,用改革的手段为发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华西村经济发展以‘稳’为主,同时突出一个‘新’字。”吴协恩说。十多年来,华西村对钢铁、化纤等高能耗产业实行去产能,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服务业,同时挺进高科技行业。“社会主义富华西”展览馆中展示的“华西村纵慧芯光”,便是由华西村的科技公司所研发的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晶圆。一个直径15厘米、厚度100微米的晶圆,可以制作2万余个芯片单元,已应用于国内品牌手机。

        2017年,华西村正式实施用人、制度、股份“三项改革”,并在2020年初成立了资产优化、金融创新、发展规划三个改革领导小组,对改革进行深化和优化。改革的核心在于,不论本村村民还是外来职工,都要实行规范竞聘、同工同酬,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吴协恩说:“集体经济不是吃大锅饭,是靠本事吃饭。我们既关心照顾弱势群体,又鼓励支持能人团队,较好地处理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使华西既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

        建村六十年,华西故事启新篇。“迈向一百年,我们要做到‘四个化’:党建引领品牌化、产业发展优质化、企业管理精细化、村庄治理现代化,让村庄更有活力、让村民更加幸福。”吴协恩说。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吴秋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