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献礼建党百年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于近日播映完毕,本剧与年初播出的《山海情》均产生了现象级的影响,两剧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分别达到了2.9亿和16.6亿,豆瓣评分更高达9.2和9.4分,成为迄今为止评分最高的两部献礼电视剧作品。重大题材电视剧取得的新成就,或许标志着继《战狼2》《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新主流电影崛起之后,新主流电视剧创作也正迎头赶上,其美学范式亦开始步入一种新境界,实现了思想、情感、美学在更高维度的创造性融合。
首先,堂堂正正的宏大叙事传达大气磅礴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脱贫攻坚的中国实践,都是中国历史甚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这些献礼新作展现出与之相匹配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气魄与大情怀。《觉醒年代》描绘了1915年至1921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塑造了为中国前途命运上下求索的先进知识分子群像;《山海情》聚焦西海固和闽宁镇20多年来的巨大变迁,折射了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历程。这些作品展现了对历史规律、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深度提炼与准确把握,带着悲怆深沉的理性反思,不怕揭丑亮短,不回避问题挫折,再现了中国人民无惧艰难、不畏牺牲,去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奋斗历程,回答了那些关于道路选择和发展方向的终极追问。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赋予故事强大的情感力量。《山海情》与《觉醒年代》都是“命题作文”,而它们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并广受认同,是因其能突破概念化的宣讲,树立了大写的“人”的形象。《山海情》讲述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和践行,更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得福、得宝、水花、麦苗等人物身上,蕴含着中国人民善良、纯朴、坚韧、顽强、乐观、自强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观众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觉醒年代》中,李大钊、陈独秀走到人民中间,目睹苍生之艰,誓言要“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活着,为了他们能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而奋斗。他们有着鲜明爱憎、信念追求,也有着夫妇之爱、舐犊之情、朋友之谊,鲜活、丰满、立体,是鲜明独特的“这一个”。人民立场、人伦情感、人性真实,建构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高度共鸣。
再次,用精湛的艺术和精良的制作创造非凡的审美力量。这两部作品都因其出色的“电影感”而广受赞誉,这不仅意味着精美的画面,更意味着它们被赋予了一种极富思想和情感力量的诗意美学形式。《山海情》将现实主义的刻画与浪漫主义的抒情相结合,而《觉醒年代》更是贯彻了诗意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强调镜头语言、故事情境的诗意化、意境化和隐喻化。蔡元培三顾茅庐的感动,陈独秀陶然亭会友的畅快,鲁迅写作《狂人日记》的激愤,陈李胡饮酒作别的惆怅,都创造了强烈的审美体验;毛泽东在长沙城中的逆行,张勋复辟时琴师的吟唱与女孩的痛哭,《新青年》同仁在泥泞之路的行进,陈李在海河边的宣誓,无不具有丰富的隐喻性内涵;而陈独秀送别延年乔年,与儿子们若干年后慷慨赴死的交叉剪辑更是震撼心灵、催人泪下。主旋律献礼作品或许从未有过如此强烈、极致、优雅与丰美的审美表达,它们将主旋律文艺创作的美学探索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主流”电视剧创作,彰显了新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自信地回顾走过的道路,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自信地进行文化艺术的开拓创新。《山海情》《觉醒年代》等精品之作的不断涌现,无疑为攀登时代文艺的“高峰”提供了强大的信心与助力。
(作者:詹庆生,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