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9日 星期一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战略性科学计划和工程

    作者:代涛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9日 05版)

        【专家笔谈】

        如果说“863计划”瞄准的是世界高技术发展前沿,那么“973计划”则对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7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科技和科协组联席会议上,与会科学家提出了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建议。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

        “973计划”是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20世纪80年代初,各国为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纷纷出台旨在促进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发展的政策和规划。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主要支持科学家自由选题和自主探索的基础研究。同年3月,四位科学家联名向国家提交了跟踪研究国外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提出针对世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紧迫现实,中国要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该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历经之后半年极为严格的论证,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863计划”旨在解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高技术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增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高技术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基础研究的有力支撑。基础研究不再仅仅是自由探索和兴趣驱动的纯科学,还需要与国家需求紧密联接。迫切需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已有计划体系中,建立基于国家目标的基础研究资助模式,“973计划”应运而生。

        “973计划”形成了按照领域而非学科为主的基础研究支持方式,围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农业、能源、信息等诸多重要领域,着眼于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在我国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重大基础前沿方向取得突破,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源头创新。

        “973计划”提升了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973计划”通过多学科协作和强强联合,解决各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稳定了一批国家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队伍。通过承担项目,众多优秀科学家成长为各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经过长期稳定的支持,我国在若干重要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863计划”“973计划”等分段支持模式不能很好地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全局性和带动性影响,迫切需要“破圈”。2014年,我国对国家科技计划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5类新科技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被整合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未来所需。我们要继承以往科技计划探索的宝贵经验,结合科技自立自强新要求,落实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等的制定实施工作。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布局,坚持自由探索和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双轮驱动”的基础研究体系,做好基础研究与其他各科技计划之间的衔接,特别要强化国家战略需求导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凝练,分解短中长期目标并保证资助强度。另一方面,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环境建设,激发各创新主体和科学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凝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并简化管理营造环境,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和领军人才。

        展望未来,我国基础研究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必将激活其创新源头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科学支撑和智力基础。

        (作者:代涛,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第三方评估研究支撑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