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近日,延迟退休实施原则公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随着延迟退休日渐临近,关于该政策对年轻人就业影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职场上日渐显著的“35岁困境”,加剧了人们对该政策挤压年轻人就业的担忧。
假如社会经济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社会总需求不变,就业市场完全饱和,那么延迟退休意味着老年人的工作岗位不能空出,新成长的劳动力不能获得工作岗位,从而处于失业状态。显然,就中国的社会现实来说,这一逻辑假设的前提条件并不成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趋缓,然而就业形势始终保持大体稳定,即便受疫情冲击,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仍达1186万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这意味着就业总需求仍将持续扩张,延迟退休不会造成全社会就业岗位供应紧张。
中国人口结构转变持续加快,中度老龄化阶段和人口负增长阶段即将到来,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总体上有利于求职者。“十四五”期末,15至64岁劳动力供给总量将下降到7.3亿人左右,“十四五”时期劳动力供给累计将减少约3000万人。按经济增速保持在3%至6%区间估算,“十四五”期末中国劳动力需求总量将保持在约7.8亿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中国就业总需求将超过劳动力总供给,就业总量矛盾将趋于缓和,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就业主要矛盾。从劳动力市场角度来看,当前总体上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格局为延迟退休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实施改革不会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造成较大冲击。
此外,老年人与年轻人就业之间也并非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是更接近互补关系。延迟退休挤压年轻人就业的观点,是基于“劳动合成谬误”的错误判断,对此相关学术研究者已达成共识。国际经验早已表明,老年人就业率与年轻人失业率之间没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老年人就业率的提高还有助于促进年轻人就业。这是因为,有丰富工作经验积累的老年人继续活跃在劳动力市场中,能够发挥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年轻人在与老年人的合作中学习,促进其积累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尤其是补充一些技能型和专业型岗位缺口,有助于增强经济活力,扩大社会总需求,年轻人也将从中受益。
近些年来,世界多国宣布延迟退休年龄,退休人员重返劳动力市场已成新趋势。2000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老年人劳动参与率持续提高,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劳动参与率在2000至2018年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达15%,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日本,2018年这一数字达到25%,韩国甚至超过30%。退休人员重返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出于生计需求,他们更看重能继续与同事、客户和社会保持联系,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从长期来看,延迟退休有利于增强劳动力市场活力,对年轻人就业具有积极影响。即便从短期来看,延迟退休也未必会导致年轻人失业率升高。尤其在渐进式、有弹性、有差别地实施延迟退休过程中,延迟退休人员与年轻人就业之间的替代效应会缓慢释放,能够通过就业需求扩大逐步抵消。
当然,青年就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青年作为劳动力市场中相对脆弱群体,呈现出失业率高、就业不充分、就业稳定性差的普遍特征,尤其在疫情持续影响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年轻人对延迟退休改革的复杂情绪,表面上看似忧心就业岗位可能被挤占,但从深层看更多的是对当前及未来就业形势的焦虑,担心自身就业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失业风险。
延迟退休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这一改革对就业带来的最大挑战在于,中老年人群体的就业能力不足。在供给侧,人力资本短板突出,当前处于退休前后的这一代人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在需求侧,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推动就业需求结构变化,新兴产业需要兼具“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中老年人适应这一需求转变的难度较大。
延迟退休改革要与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尤其要注重人力资本积累。加快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关注“数字鸿沟”和“技术性失业”,加强中老年技能培训,试点实施“教育券”或“培训券”政策,确保延迟退休群体的就业稳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将高校毕业生和青年农民工作为防范大规模失业风险的重点,妥善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加强青年技能培训体系建设,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广泛拓展就业渠道,依托城镇的社区、技能培训中心、职业学校、普通高等院校等平台,将失业或待岗的青年农民工、暂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吸纳到本地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中,为受到冲击的青年建立“蓄水池”。
(作者:程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