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并对相关工作作出总体规划与部署。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体现了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当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应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着力坚持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建设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以正确的价值观教化人、培育人、塑造人,从而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必然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因此,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各项工作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优质内容产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着力把握民众需求。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要有观众,图书馆、农家书屋要有读者,否则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就难以充分发挥效益。为此,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要充分征询人民群众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应当征求公众意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有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政府要善于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更好地对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例如,安徽省六安市引入文化企业皖新传媒,由其负责运营六安市图书馆,充分发挥其熟悉读者需求的业务优势,向群众提供更具适应性的服务项目,包括“胶囊书房”“行走的办公室”“读者餐厅”“母婴室”等,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到馆客流量稳居全省公共图书馆第一位。
着力强化城乡统筹。应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让村村、乡乡、县县都可以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把农村的小喇叭、小广播建起来,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站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面向农村提供的图书、报刊、电影等公共文化产品应符合农村特点和需求,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发掘、培养文化骨干,加强政治、业务、管理能力培训,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着力发挥资源优势。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应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华丽绽放,是我们拥有的宝贵文化财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立足于对上述文化资源的发掘、阐释、弘扬,达到更高的精神高度。
着力促进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在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水平。公共文化服务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包括图书、影视、戏曲等,很多都是文化产业的产成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也是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二者存在融合发展的广阔空间。安徽省铜陵市政府与新华发行集团共建的铜陵新华书店图书馆店,在全国首创实体书店与公共图书馆协同运营的新模式,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此外,政府公益性文化资金也可以适时、适当地对人民群众购买图书、电子文献、数字电视内容等给予补贴,从而撬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态势。
(作者:袁维海、邵明,均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