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6日 星期二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

    作者:本报记者 王胜昔 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汪俊杰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6日 06版)

        观众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参观。李宇翔摄/光明图片

        今日兰考,泡桐花遍地盛开。焦裕禄干部学院供图

        从踏上兰考土地,到病逝在岗位,短短475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百姓心窝里扎了根,在党员干部心窝里扎了根。

        50多年过去,冲不淡世人对他的怀念。岁月的流逝,反而让他的形象愈加清晰挺拔,愈加撼动人心。

        人们为何至今仍在怀念他?百姓为什么和他感情那么深?

    使命:“拼上老命大干一场”

        3月的兰考,春风送暖。

        轻轻踏上陵园台阶,静静来到焦裕禄墓前。后影壁上刻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焦裕禄长眠于此。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他带领群众,力战这片千百年来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肆虐之地。数年之后,这片地成了良田、绿洲。

        焦裕禄1962年冬就任兰考县委书记。兰考县当时是啥情况?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这是穆青采访兰考县时留下的印象。

        在焦裕禄纪念园收集的那些史料照片里,我们更能直观感受到这种景象。

        地处黄河滩区的兰考,“内涝、风沙、盐碱”,千百年来的祸害,屡战屡败,许多人气馁:“这是天灾,百法难治,听天由命吧。”

        焦裕禄却认定,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他立誓: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遗憾的是,一语成谶。他病逝时,在兰考县委书记的岗位上仅干了475天。

        “兰考之变,从风雪车站夜开始。”焦裕禄纪念园工作人员孔留根告诉记者。

        大雪纷飞,焦裕禄夜访兰考火车站。候车室里挤满了受灾群众,他们准备背井离乡外出求生……83岁的张庄村老党员雷中江老人,回忆当时偶遇焦裕禄的情形:焦裕禄噙着眼泪不停地向乡亲们鞠躬,“大家是被灾荒逼走的,真对不起你们呐!我们很快会用热炕头、白面馍馍把你们接回来的!”

        在火车站,县委工作会议就地举行。焦裕禄深情说道:“不战胜‘三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怎么对得起牺牲的烈士、父老乡亲和党的重托?”

        生存尚难,谈何改变。焦裕禄把原来的“劝阻逃荒办公室”改成“治理三害办公室”,并担任主任。“几字之差,天地之分。劝治之变,十万人心!”

        现在,兰考火车站朱颜不改,乘车人已变了模样。他们不再是逃荒,而是南下进厂、北上摘棉,春节返乡、回乡创业。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有一点永远不变,那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和情怀。”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曹振宇说,“焦裕禄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

    嬗变:“到处都是亭亭的泡桐英姿”

        3月1日,兰考东坝头镇。

        站在浩荡黄河之畔,春风拂面。遥望对岸万亩苜蓿草场,回首“黄龙”已缚的今日兰考,脱口而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父老乡亲时刻装在心里,唯独不装自己。这是焦裕禄精神的又一写照。

        来看一组数字:行程5000余里,走访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查清全县大小风口84个、沙丘1600个,逐个编号、绘图;摸透全县河渠3000多条,绘成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这是焦裕禄到任后的调研行程。

        调研回去,他鼓舞大家: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

        475天的艰难跋涉,叠化在他那瘦削的身影上,渐行渐显:他带领村民在沙土地上开始了翻淤压沙“贴膏药”,种植泡桐树。泡桐“驯化”了土地,农桐间作,林茂粮丰。

        20多年后,曾经采访兰考县的新华社三名记者故地重访,写道:

        “兰考全境的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都已经长起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了。”

        “我们一路所见,不仅在兰考,而且在豫东平原,在中州大地,在千里公路沿线,在雄伟的黄河大堤,到处都是亭亭的泡桐英姿,都是绿色的海洋。”

        …………

        今天,记者一直试图找寻历史照片中的盐碱地,但它们始终不见踪迹,唯见遍地泡桐。

        半个多世纪过去,我们已无从知道,焦裕禄是如何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但眼前这光景,已分明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人们依然想他、念他、敬他。

        泡桐不仅是改善生态的主力军,还带来了更多的财富。

        兰考泡桐透气、透音性能好,被誉为“会呼吸的木材”,用其制作的古筝声音悠扬悦耳,独有韵味。

        兰考人把泡桐制成板材、家具、乐器,远销海内外。相关企业500多家,产值超百亿元,直接带动4万人就业,形成“泡桐经济”产业链。

        2017年,兰考县脱贫摘帽。今天,一场气壮山河、乡村振兴的大决战,再次从这里出发。

        行走兰考,有句话常常入耳——“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共产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焦裕禄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席建设说。

    感召:“会它千顷澄碧”

        像焦裕禄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还有很多。

        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60年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他先后担任过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他很少待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碰上饭点,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结账。1988年3月杨善洲退休后,婉拒安享晚年的安排,执意走进施甸县大亮山,开始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22年间,人工造林5.6万亩,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2009年,82岁的杨善洲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跑遍了阿里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与藏族群众结下深厚情谊。1994年11月29日,在新疆考察边贸工作途中因车祸不幸殉职。

        …………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同敌人作斗争,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的保护和支持,党执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总书记的发问令人深思。

        现在,兰考县正为解答“兰考之问”而努力。

        “用真心为民服务,打掉疏离之墙。”3月2日,记者走进宽敞明亮的兰考县服务中心大厅,办事群众络绎不绝、井然有序。墙上贴着“服务忌语”:“还没上班,谁叫你来这么早?”“不知道”“你问我,我问谁?”

        “办理契税,以前两小时,现在只要5分钟!”兰考县税务局第一分局局长胡群红说。

        “封闭的机关大院向群众敞开。”为方便群众出入,兰考县拆除了县委、县政府及县直机关的大院围墙,开门办公。“拆掉的不只是围墙,更是心墙。”

        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学员们常常趁着休息时间,自觉走到一棵高大的泡桐树前伫立仰望,深思良久。

        这是焦裕禄生前亲手栽下的一棵泡桐,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焦桐”。

        2013年成立的焦裕禄干部学院就这样迎来了全国各地的一批批党员干部,他们在这里学习、传承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已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今天,当全球都在惊叹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时,焦裕禄精神更显珍贵。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焦桐见证!

        (本报记者 王胜昔 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汪俊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