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间的战略竞争,自古以来就是“剑”与“犁”的综合比拼;竞争的进程和结局,取决于双方军力民力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深度和质量。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增多。处理好“剑”与“犁”的关系、兼顾安全和发展,同等重要。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找到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黄金分割点”,才能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的经验教训。
二战结束后,美国军民一体化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军工优势,带动国家发展。美国在二战中发展壮大的一批技术领先、产能强大的军工集团,战后为了发挥优势,采取“以军带民”模式,将大量适合民用的军事技术迅速转化到民品生产中。20世纪60年代垄断国际航空市场的波音707客机,就是将KC-135空中加油机和B-52战略轰炸机技术转向民用飞机的杰作。这种技术转移使美国的民用技术快速提升。第二阶段,发挥私营优势,主导技术创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冷战接近尾声,美国调整军事战略,军队员额和军费大幅削减,导致美国军工实力和技术不断削弱。与此同时,美国民用技术不断发展,部分水平已超过军用技术。国防技术的“溢出”效应不断降低,国防对民用技术的依赖性却与日俱增。美国调整发展战略,利用私企主导技术创新,牵引国防、经济和科技全面发展。美国防部成为一个“挑剔的买主”,凡是能在市场上买到的,直接买来满足军事需求。第三阶段:深化发展成果,推进军民一体化。通过顶层管理,保证军民一体化的实施。如2007年颁布《国防研究与工程战略》,提出部队、国防采办、工业界和科技界的合作伙伴架构,推动研、产、购、用、保的一体化。通过制定规范统一标准,打破军民间的壁垒,实现技术融合和产品兼容。未来美国仍将继续探寻军事与经济的最佳融合点,力争实现国家战略能力的最大化。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认为“美国保持超级大国的关键,是保持政府的转化能力,即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经济竞争力与军事战斗力”。
由于历史文化和战略思维等原因,苏联一直把国防建设摆在国家各项建设之首,重工业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柱。这种模式使苏联从建立初期的经济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二战前的重工业大国。但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在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导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并因此最终解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重军抑民”的失败模式里艰难走出,对国防和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调整,通过“先军后民”的发展方式,在确保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部分解决了国防与经济的严重失衡问题,实现了国防工业生产的转轨过渡,经济逐步复苏。根据俄罗斯学者和专家的分析,未来俄将走向“国防工业合成体”的复兴发展之路。一方面将军工产品和相关贸易继续做大做强,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从军工军品生产向军民两用品和民品生产的转型,从而实现一个工业整体、两大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国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英国是西方阵营的第二军事强国,工业基础雄厚。二战后,其确定了“军民合作”的战略发展模式。在国家安全战略上大力推行结盟政策,与美国等国结盟,将国家利益与盟国捆绑,用较小的投入,换取较大的安全效益;在军工研发生产上努力实现国内外合作,比如,与法国联合研制美洲虎战斗机,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联合研制欧洲战斗机等;在工业体系建设上注意军民兼容,如军用航空航天、电子、舰船工业等,分别与民用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和造船工业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军民兼容型工业产业结构体系;在武装力量和动员体制建设上注重平战结合,在打造一支精干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的基础上,组建一支有力的预备军事力量。
二战战败国的身份使日本的国防工业受到严格限制。为了规避舆论谴责和法律约束,日本发展国防工业采取了“寓军于民”“以民掩军”的发展模式。日本没有国营军工企业,武器装备生产均委托民间企业完成。日本以高科技的商业开发和应用领先,带动军事领域暗中推进。这一发展方略使日本成为举世瞩目的科技大国,国防军工也在许多领域不声不响走在了世界前列。三菱、川崎、富士、住友、东芝等20余家大型企业,以及承包其各项产品的约2500家企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军工帝国”。这些企业具有很高的军工生产水平和竞争力,建造的坦克、飞机、舰艇及通信器材等,均居世界领先水平。连美国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日本的技术,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的惯性导航、武器控制、图像显示等多种装备的零部件都是日本制造的。
在民族生存需求和保持竞争优势需求的双重驱动之下,以色列走出一条“以军促民”的超级军事经济发展道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国防工业体系,小到头盔、防护服等后勤物资,大到坦克、飞机等主战装备都能生产。以色列年度国防经费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25%(平均数),国防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0%,比例之高,举世罕见。为了满足巨大的国防开销并保持技术优势,以色列通过“引进——改进——研发——出口”流程,大量出口冲锋枪、无人机、电子战设备、近程导弹系统等武器装备,既提高了武器装备性能,又缓解了国家财政紧张。军队与社会之间有一扇非常便捷的“旋转门”,许多以色列军人退役后,会带着自己的经验想法,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加入高新技术公司,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作者:张翚、詹静,分别系陆军指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