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1月30日,下午2点30分,刘启芳终于结束本属于上午的工作,拿起放在办公桌一角的盒饭。盒饭放了很久,饭菜早就凉了,可她并不在意。
还没吃上几口,电话就响起来。来电是个陌生号码,刘启芳接听后热情地说:“您让病人或者家属打我们4000120120电话,把需要的东西都准备好。如果符合条件,‘吉心工程’会尽快安排检查。”
刘启芳是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长春精诚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8年前,她从北京来到吉林,发起吉林省“公益专项医疗救助项目——吉心工程”,为贫困心脏病患者建立了“政府医保报销+慈善基金=全免费”的创新型医疗救助模式。
8年里,为了这项工作,吃盒饭、住医院成了刘启芳的日常。8年里,她带领团队走进吉林省4000多个村屯,开展了700多场义诊,帮助19485名贫困心脏病患者接受免费手术、恢复健康。在走村入户宣传义诊的过程中,她还主动帮助贫困群众寻找致富技术、对接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用爱为贫困群众架起了一座座健康和致富的“连心桥”。
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1米补齐
在吉林心脏病医院,无论是志愿者团队成员,还是保安大叔、医生护士,都管刘启芳叫“刘总”。
这称呼还要从刘启芳来吉林前说起。刘启芳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从小在北京长大,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一家大型传媒公司工作,工作成绩出色。
2013年,刘启芳到吉林参加一个论坛活动。“交流中,我们得知当地有很多群众因患上严重心脏病而导致家庭贫困,大家就商量着为这些群众做点什么。”刘启芳说,她至今还记得那天参会代表纷纷献计献策,直到晚上仍不愿散去。
讨论到最后,一个医疗扶贫救助项目有了雏形,而承接这个项目的正是刘启芳。
“我从小就做志愿者,又是做传媒工作的,有经验;那个时候,我在休产假,有时间;为贫困群众做点事,有意义!”刘启芳很快就投入到项目中,她最初以为到不了产假结束就能完成任务。
在先期调研中,刘启芳意识到,虽然国家的医保和新农合政策已经从根本上为农民看病提供了保障,但由于心脏病手术费用总额大,自费部分和先期的住院押金数额也随之增大,导致很大一部分农民做手术面临困难,甚至放弃手术。
“理想和现实之间差得已经不是一公里,也就是那么一米。可就是这一米,还是让很多人失去了生命,所以必须补齐。”刘启芳下定决心。
不是在村里,就是在去村里的路上
在走过吉林省800多个村后,刘启芳的扶贫工程策划方案得以完善,她还给这项工程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吉心工程”。吉林省也很快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吉林心脏病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这个项目具体做法是在国家新农合、大病医疗的保障下,通过募集慈善基金补齐差额,通过定点医院取消住院押金,为贫困患病群众实施免费手术治疗。”刘启芳说,可就是因为免费,很多人不肯相信,甚至说她是从北京来的骗子。
为了让更多群众知道并了解“吉心工程”,刘启芳开始往农村跑。得知早集上人多,她在凌晨3点多就出发,赶着在早集做宣讲;为了不落下边远的贫困村和革命老区,她坐汽车、搭马车,赶上恶劣天气就步行;为了和乡亲们心贴心,她在田间地头和人家唠家常,一遍一遍地讲清楚党的好政策,讲清楚不花钱也能看好病的原因。
为农民群众解危救难的朴素心愿是刘启芳心里被点燃的火种。产假休完后,她依然坚持北京和吉林两头跑,并逐渐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吉林。
为了不让女儿缺少妈妈的陪伴,刘启芳把不满周岁的女儿也接到了吉林,带着女儿一起下乡义诊做宣传。女儿从小就知道,只要是跟着妈妈下乡,就要少喝水、不吃稀饭,因为上厕所不方便,午饭几乎都是妈妈背包里的面包和香肠。
刘启芳说:“要达到好的宣传效果,不仅要磨破嘴皮子,更得开动脑筋。”乡亲们喜欢看电影,她就带着志愿者们放电影,利用间隙做宣传。乡亲们喜欢文化下乡小分队,她就把宣传内容编成二人转,跟着演出大篷车走乡串村。时间久了,刘启芳女儿一到人多的地方,就常常主动表演节目,说要为妈妈召集群众。
为了让更多贫困患者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通过大量走村入户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了刘启芳,知道了“吉心工程”。2014年8月5日,“吉心工程”救助了第1名患者。当年10月底,就有68名患者通过“吉心工程”恢复健康。
在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后,刘启芳也打算带着女儿回北京。“就在要走的那天,一对夫妻回到医院要谢谢我。”刘启芳说,“一般患者出院后,我们就不见了,就怕患者破费。可听保安师傅说他们坐了7个小时的车才到这儿,我心里就有些不忍。”
刘启芳刚到一楼楼梯口,夫妻俩就热情地迎了上来。“刘主任,感谢党和政府把我媳妇的病治好了!我俩特意穿上新衣服来和你合影。你别笑话我们庄稼人,因为她这个病,我俩从来都不敢想有一天能把饥荒(方言:外债)还清,有一天能买上新衣服。”丈夫高大哥说得满眼热泪,“我们村里还有和我媳妇得一样病的人,他们都羡慕我们!”
那一天临近除夕,阳光照得夫妻俩酒红色的新外套显得格外喜庆。刘启芳说:“那天高大哥夫妇特意选了酒红色的新衣服,象征着往后日子红红火火。”
为了让更多贫困患者都能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刘启芳把打包好的行李收了起来,继续她的“吉心工程”。越来越多的同事、同学、朋友被她感动,陆续成了“吉心工程”的志愿者和捐款人。
而刘启芳也成了吉林心脏病医院里唯一不是病人的常住者。519病房是她在吉林的“家”;两张病床拼到一起,就是她和女儿的床;“家具”除了一张小桌子,就是病房里原有的储物柜;母女俩的一日三餐都是医院食堂的盒饭;身高1.68米、长相漂亮的刘启芳常年穿着“吉心工程”的制服,最喜爱的饰品是“吉心工程”四叶草徽章。
“这是我此生做过最有意义的事”
2月2日,在吉林心脏病医院209病房,来自公主岭市的魏大娘正盘算着回家过年的时间。“我和老伴就指着种地生活,哪有钱做这么大的手术。”魏大娘说,因为缺钱,病情严重时她就去当地医院打打针,连系统检查都没做过。
一个月前,魏大娘在“吉心工程”的帮助下,免费进行了冠脉搭桥手术。“感谢党的好政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刚刚还沉浸在康复喜悦中的魏大娘,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
从第1例到100例、1000例、10000例,再到如今的接近20000例,每一个患者的康复都有一段感人故事,而故事背后都包含着刘启芳无私的付出。
按照“吉心工程”的运行模式,除去新农合和大病医保的报销,每救助1名贫困患者,平均需要筹集1万元善款。为了挽救更多生命,刘启芳不仅要下乡宣传,还要做项目推广,她买最低价的机票,住廉价宾馆,带着女儿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刘启芳的女儿在1岁零8个月时,就到病区给小患者发棒棒糖,不到3岁就下乡发宣传单,是“吉心工程”年龄最小的志愿者。为了出门方便,女儿快5岁时还穿着纸尿裤。支持刘启芳做公益的爱人,常在周五晚上坐一夜的火车从北京到长春。每当要走时,女儿都紧紧抱着爸爸的腿不放……
2016年3月,由于常年住在高温又干燥的病房里,刘启芳女儿的鼻子腺样体肥大,连续高烧13天,几乎每天都流鼻血,她却反过来安慰妈妈说:“我不疼也不哭,我要做像妈妈一样勇敢的人。”
2018年10月9日,刘启芳在募款的路上遭遇车祸,造成间歇性失忆,口、唇、面颊多处受伤。慢慢恢复记忆后,有些朋友忍不住劝刘启芳别干了,可她却在康复后毫不犹豫地回到吉林。刘启芳坚定地说:“记忆恢复的那一刻,我更清楚地意识到‘吉心工程’是我此生做过最有意义的事。”
修补的不仅是心灵,更是幸福的生活
一次在长春的商场买东西时,刘启芳被一名导购员女孩紧紧拉住。“刘主任,您还记得我不?我是您救过的患者啊!”女孩激动地告诉刘启芳,病好后,她坐过过山车、洗过温泉,生活过得充实、快乐,明年就要结婚了。
2020年,刘启芳带着志愿者去吉林农安回访。恢复健康的聋哑患者小楠(化名)一看到志愿者衣服上的四叶草徽章,就忙拉着他们去看家里养的牛。据小楠的妹妹介绍,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小楠一家脱了贫,哥哥学会了开拖拉机,到秋天还主动帮助乡亲们收割。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那些不能干活的病秧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曾经都不敢有情绪波动的孩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些因病致贫的家庭又重新富裕起来。
近年来,刘启芳在吉林心脏病医院开设“爱心大讲堂”,为患者的新生活扶志赋能;为帮助有着红色基因的吉林省靖宇县发展种植业,她不仅求助农业专家,还帮忙做销售;为了扩大扶贫产品销路,她把自己的名字和照片制作成“启芳助农”标签,贴在产品上,推销给同学和朋友们。
刘启芳的朋友李洪波是一家农副产品销售公司的总经理,他说:“看到贫困户,尤其是康复患者种植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刘启芳比他们都着急。仅疫情期间,她就找我帮忙销售了7500罐蒲公英根茶和菊花茶。”
刘启芳说,“吉心工程”要修补的不仅仅是心灵,更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幸福的生活,是一方水土的脱贫致富。新年伊始,刘启芳也有了新愿望,她要带领志愿团队将“吉心工程”再推上一个新台阶,让这项充满爱的工程在实现医疗扶贫的基础上,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任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