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9日 星期五

    吹着海风嗅书香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樱 本报通讯员 林川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9日 07版)

        【长镜头】 

        三艘废弃渔船停靠在海南三亚西岛。不再出海,满载书籍的它们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海上书房,吸引人们纷至沓来,吹着海风细嗅书香。

        “变废为宝,源于对家乡的热爱。”海上书房创始人秦加一是一位海南姑娘。出于保护历史传统的想法,她着手改造渔船:船舱成了阅览室,装卸渔获的大铁盆用来装书,旧船木被改造成书柜,储存近5000册各类图书,船舵、渔网、指南针等老物件变成了独特的装饰品。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座漂浮在海上的书房,对岛上近4000名居民和上岛的游客免费开放。

        谢明珠是土生土长的西岛人,她说,有了海上书房,许多孩子把这里当成“学习乐园”,养成一放学就来船上写作业的习惯,几乎每天都要来翻翻书。从耄耋之年的老渔民,到西岛社区干部,再到回岛就业的青年,岛上的居民不约而同地走进海上书房,渐渐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在阅读中涤荡心灵,也在书房中探讨家乡发展、交流生活问题。

        海上书房不只用于读书,还常常举行文化沙龙、艺术和环保等公益活动。渔村的大人和小孩,跟着海上书房请来的中外艺术家学习用椰子壳、玻璃瓶、贝壳、旧缆绳、破船板等材料创作艺术品,一起保护岛上的老屋、参与环保公益行动。随着公益活动的开展,环保意识慢慢深入西岛村民的心中:即便是还不会写“厨”字的小学一年级孩子,也能准确说出“厨余垃圾”分类标准。

        如今,海上书房已成为西岛村民的心灵栖居地。西岛的台风凶猛,书房有时会被吹跑,村民们会驾船把书房拖回来;有时遇到半夜进水,村民们会起床帮忙舀水。西岛小学学生麦雨晴对书房的感情很深厚,她经常到书房船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麦雨晴是位热心的“小导游”,每逢游客问路,她都会主动介绍海上书房,推荐游客到船上坐一坐。

        由于书房专注公益运营,很多人总是担心书房的生计,没想到的是,在各类旅游网站上,关于海上书房的短视频、游览攻略目不暇接,海上书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专程登岛“打卡”。

        除了海上书房,秦加一还在海南经营着三家各具特色的书房。国内高校的学子们从全国各地来到书房,参与志愿服务,为当地乡村教育补充音乐、天文、外语等内容;一些“候鸟”老人也登上讲台,给村里孩童传授书画艺术。即将前往伦敦求学的王嘉滢,从吉林专程来到书房参与志愿工作。她说:“吸引我的是这里纯朴的公益氛围。”

        目前,可持续的公益运营模式已在秦加一创办的琼中盒子书房取得成效:提供免费的公共阅读服务,举办200余场文化沙龙的同时,运用“书房+民宿”的方式,实现收支平衡。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讲好海南故事的书香空间。”秦加一说,未来自己将专注于“木舍耕读”计划。木舍,是一个实体的空间,而耕读,意在构建“晴天耕作、雨天读书”的诗意场景,随心而读、随性而思,发现不一样的海南。她打算把书房作为城市青年走进乡村的“线索”,让游客在这里品味丰富多彩的琼味文化。

        (本报记者 王晓樱 本报通讯员 林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