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对高校思政课规划和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我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均增长率达14.4%,其中专职教师由2015年的43353人增加到71749人,五年共增长65.5%。
谁在做思政课教师?这支队伍何以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快速增长?在配齐队伍之后,他们发展中又面临哪些问题?近日,记者走进一线思政课教师群体,体悟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点滴变化,倾听他们的感受和心声。
画像 首次突破10万人,谁在做思政课教师
不刻板、不教条,这一代思政课教师“有点潮”。
回想起去年一堂思修课的情形,山东某校大学生刘冉印象深刻。提前用书包抢占教室后排的“黄金位置”,摊开课本,他本想抓紧完成高数作业,却不知不觉被台上的讲述引得抬起了头。
“疫情后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生死观、岁月静好的‘小确幸’与牺牲奉献冲突吗……课上讨论的这些问题挺‘燃’的。”这跟他想象中的思政课不太一样,“不刻板、不教条,有啥想跟老师交流的可以随时打断或者用课堂软件发弹幕。”这个“90后”觉得,“这一代思政课教师有点潮。”
从画重点、背课本到把理论概念与生活相连接,支撑起这种变化的,是一支“10万+”的引路人队伍。
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高校专兼职思政课教师106411人,形成了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其中专职比例67.32%,兼职比例32.68%;“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均增长率达14.4%。
硬实的数字背后,是谁在做思政课教师?
教育部社科司相关负责人用三个来源为这支队伍画像:“一是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应届硕博研究生;二是部分高校采取整合学科优势、思政工作力量等方式,将校内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相关学科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和党政管理干部经培训和考核后转岗担任思政课教师;三是返聘一些已退休教师、从高校系统外聘请知名学者担任思政课教师等。”
记者调研发现,多管齐下后,今天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如下特点:
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思想更新潮、更懂青年学生。“我们学院教师接近100人,75后、80后等青年教师占到了一半还要多。”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唐斌告诉记者。调研发现,随着近年来招聘力度加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更趋优化,这使得他们与学生间的代际差异缩小,更理解学生所思所想。在教学方式上,他们搞“翻转”课堂,上B站发声,形式也更加多元。
学历结构逐步优化,背景更多元,视野更开阔。《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19年)》显示,2019年,在参加调研的全国343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960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专职教师6379人,具有学士学位的专职教师1264人,教师队伍学历结构逐步优化。
更多名师大家加入,社会影响力更大,更有说服力。调研发现,为化解思政课师资不足的矛盾,近年来教育部通过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等政策积极推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上讲台讲思政课。这些名师大家往往更受青年学子关注,其结合自身经历的讲授也更有说服力。
集结 打通岗位编制、待遇壁垒,搭建“引育聘并举”补充机制
形成多支队伍、多重力量参与思政课队伍建设的局面。
“课时最多的时候,我一学年需要给八个教学班带课,每天除了备课上课外,很难有时间跟学生有更多互动、接触,疲于完成任务量。”十年前刚入职时,唐斌所在学院只有60多位思政课专职教师,几乎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
如今,这个数字已经接近百人。“兵强马壮”后,老师们信心足了、士气涨了,有了更多的精力钻研教学、与学生组织互动,原来没时间搞的读书会、研讨会也渐渐多了起来。
短短几年间,这支队伍如何实现快速增长?
调研发现,这张亮眼的成绩单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教育部党组狠抓落实,各地党委和高校有力推进。
高位推进,解决了岗位编制、待遇等各种问题,为思政课教师吃下了一枚“定心丸”。缺编制、缺经费是长久以来困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两大难题,瞄准这两大痛点,各地各校坚持高位推进、实招频出。北京在编制、进京指标等方面,为引进、招聘思政课专职教师开辟“快车道”;天津核增约1300个编制;吉林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招聘打开绿灯、急事特办,实行一年多次招聘等。
多方聚力,搭建了“引育聘并举”的快速补充机制,扩充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人才“蓄水池”。教育部社科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在校生总规模超过62000人,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除了大力培育外,“引”与“聘”也大大缓解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局。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蔡文成告诉记者,该校除了每年平均选留、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业博士5-6名外,还从全校专职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中转任、双聘、兼任思政课教师41人,外聘25名兼职教授,形成多支队伍、多重力量参与思政课队伍建设的局面。
评价转向,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让青年教师有方向,骨干教师有奔头。调研发现,2020年颁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规定》提出高校要建立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标准,这在部分院校已经先行先试。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丽泓就是这一政策的获益者。这位扎根教学一线的“老”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好,育人能力强,可过去因为科研论文达不到评审标准,一直没评上高级职称。而在新的考核指标里,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成果设立了最低标准,教学型职称系列评价指标更加突出教学质量和效果评价。不少教师反映,这样的转向更加适应思政课教学特点,为教师发展树立了明确导向。
挑战 同辈竞争压力增加,教学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从大到强”,这支发展迅速、构成多元的队伍也面临着发展中的问题。
“10万+”,是一支快速增长的庞大队伍。调研发现,“从大到强”的前行路途上,这支集结迅速、构成多元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也面临着不同维度的发展中的问题。
快速“配齐”过程中,大量青年教师集中于近几年入职,同辈竞争压力增大。19个名额,是北京市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去年的进人指标,占据了这个工科传统强校全年进人指标的一半还要多。“这显示了学校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但这种‘扎堆’使得青年思政教师逐渐呈现出一种‘内卷化’的倾向。”该校新入职教师李珂告诉记者,“特别是在‘非升即走’的压力下,不少老师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焦虑。”
调研发现,为补上历史欠账,不少学校连续几年都拿出十几个、甚至更多编制优先满足思政课教师人才引进,但也使得目前青年教师扎堆,同辈压力增大,晋升通道拥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师安心从教。
人员补充压力下,一些多元学科背景的教师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归属感不强。不久前的一场线上招聘会,某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了20多位应征者,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于法学、历史学等学科,他们向往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但也困惑于“加入后还能不能做自己原有学科的研究”。“思政课教师队伍有多元学科背景无可非议,但必须及时调整学科思维、研究范式。”该院教师李华峰说。
一位地方本科院校的老师告诉记者,在他所在的城市,一些二三本院校、民办院校存在较大的队伍建设压力,“一些学校把条件放宽至硕士,但也留下了后续教师集中提升学历的需求,不利于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
院校发展差异下,西部、高职高专、民办院校等师资水平有待提升,转岗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问题较突出。上个学期,某艺术院校学工部教师刘文清选择了转岗——成为一名思政课专职教师。随着职业“赛道”的转换,她倍感压力:“从管理转岗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培训;从事务性工作转换到科研工作,需要科研能力培训。但目前学校针对转岗教师的教学、科研培训还较少,只能靠自己摸索。”
调研发现,目前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再到学校,已初步构建起较完善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教育部开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举办“周末理论大讲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轮训班”相关课程进行封闭式直播,实现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同步接受国家级示范培训,各地也针对思政课教师展开多轮多层次培训,但对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关注还有待加强。针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出身的转岗教师,其能力素质、学历提升存在普遍需求,目前出台的高校思政课骨干在职读博专项计划等政策受到广大教师欢迎,但名额较少,难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的发展需求。
专兼结合配置下,思政课教师分层分类的评价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完善。同样是转岗,孟帅的烦恼则跟刘文清大不相同。在他所在的高校,学工系统教师担任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去年,他从职员系列转入教师系列(思政课兼职教师),但新的考评机制随之而来。原本孟帅主要精力放在就业引导上,但现在必须抽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写论文,来完成教师系列的考核。
此外,针对专职思政课教师群体,以课堂教学实效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实施机制还有待加强。调研发现,尽管已有学校对现有评聘机制进行了改革,但很多尚未落地实施,一些硬性的科研成果要求给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制造了困难。
呼声 “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等问题亟待破解
配齐队伍是前提。在解决了“有人做事”的问题后,要花更大的气力在“用好人”上。
在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曲建武看来,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配齐队伍是前提。在解决了‘有人做’的问题后,要花更大的气力在‘用好人’上。”
缓解青年教师竞争压力,要疏导结合,营造安心从教、静心从教的良好氛围。不少青年教师表示,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快速扩充的同时,期待能有更多导引政策,结合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创造一个安心从教的良好氛围。“比如在现有职称评审体系下,是否可以对‘非升即走’的政策进行灵活调整,让教师能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上,而不是为了评职称、保饭碗而焦虑。”李珂说。
破解教师队伍“多而不优”,要“留得住亲儿子”“招得来好女婿”“引得来金凤凰”。业内专家建议,队伍“提质”要严把入口关,要“留得住亲儿子”,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毕业生留下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就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让最优秀的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留下来做思政课教师;“招得来好女婿”就是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理工科优秀教师转岗或兼职成为思政课教师;“引得来金凤凰”,通过多种渠道把法学、文学、艺术等优秀人才引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还有教师建议,要按照“六个要”的标准,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完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
回应教师发展需求,要导师“传帮带”与教学“实战”相结合;在西部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院校推行“结对帮扶”机制。针对部分青年教师课堂掌控力、教学创新力不足,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等现象,刘文清期待,在培训之余能为新上岗或转岗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并积极构建青年教师系统听课、定期教学展示、专家点评指导等制度,使其在实战中历练成长。针对西部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院校师资水平提升难的痛点,蔡文成建议推进对西部高校的“一对一、手拉手”的帮扶共建。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陆芳呼吁,从公办院校选派思政课教师或组建专门讲师团,按照教学年度到民办、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开展系统教学,示范带动其教师成长。
聚焦专兼教师发展特点,明确建立以教学实效为导向和以工作实效为导向的职称分类评价机制时间表,分类分层评价。不少专家建议,针对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聚焦破“五唯”、破“CSSCI至上”,建立符合本校思政课教学科研特点的思政课教师职称评价机制,树立“以教学实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针对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尤其是辅导员、学工队伍,要树立以工作实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不能把他们捆绑在论文的‘战车’上。”曲建武说。
回声 铺路搭桥,为“引路人”引路
尽快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针对调研中反映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社科司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将高度重视来自思政课教师群体的心声,积极铺路搭桥,为“引路人”引路。
聚焦一线教师反映的教学能力亟待提升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将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常态化设立“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和建设。
聚焦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多而不优”的问题,在加快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基础之上,将更加严格按照“六个要”的标准,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素质和能力。
针对部分院校师资水平提升需要帮扶等问题,将适时启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质量提升工程,正在组织申报“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教学创新中心等项目,对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本报记者 邓晖 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网络调查
很多人的青春记忆中,思政课曾带给我们很多感动与启示。近日,光明调查与光明日报微博共同在新浪微博发起话题#你印象最深的思政课教师什么样?#,为网友心目中的“最美思政课教师”画像。
关键词:有趣
@Daiyonglu99:一位是初中老师,大高个戴眼镜,总是笑嘻嘻的,上课从来不看课本和教案!另一个是大学老师,风趣幽默大家都很喜欢上他的课。思政课老师就不要照本宣科,那样只能是课堂安安静静。
关键词:懂“我”
@蓑泥:我思修老师超好的!我能感觉到她很懂我们这些青年人的心情想法,能够很好地引导我们去思考问题。
关键词:受用
@中都路截路王:大学时代教思修的刘克华老师,一堂“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课,让我受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