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8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第676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0日 星期三

    铸就塞罕坝绿色传奇的精神伟力

    作者:吴明红 齐彪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0日 08版)

        工作人员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采集数据。新华社发

        塞罕坝景色。新华社发

        塞罕坝人在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中不断摸索、拼搏创新,走过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艰辛造林路。光明图片

        游客在塞罕坝展览馆参观。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中国共产党辉煌灿烂的精神谱系里,塞罕坝精神彰显着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代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一代接着一代干,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这一伟大精神也是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鲜明路标,对引导激励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塞罕坝精神的孕育铸就

        塞罕坝精神是在塞罕坝从茫茫荒漠到塞北“绿色明珠”天翻地覆的历史变迁中孕育形成的,是几代塞罕坝人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人间奇迹。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它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是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历史上,塞罕坝及周边地区曾经是华北地区森林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这里树木茂密、水草丰美、鸟兽繁多,区域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辽、金时期,这里曾被辟为帝王避暑游猎之所,清政府曾在此及周边区域设立木兰围场。清朝后期国力衰退,无序的开荒垦殖、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森林被采伐殆尽,土地快速沙化,良好生态系统荡然无存。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围场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塞罕坝的东北部边沿,就是距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北风一刮,遍地流沙。曾有人形象地描述,“浑善达克的沙子进北京就像有人站在屋顶上往院子里扬沙子那么容易”。地处阻挡沙漠南侵特殊地理位置上的塞罕坝,其自然生态系统能否得到修复,成为护卫京津冀地区城市环境和华北地区水源安全的关键环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塞罕坝成为国家造林育林、风沙治理的重点区域。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成立,满怀激情的林场建设者,从祖国大江南北相继来到荒无人烟、黄沙漫天的塞北高原,扛起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的历史重任,拉开了在塞罕坝艰苦创业的序幕。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高寒地区的造林经验,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走过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艰辛造林路。到1978年,塞罕坝基本实现了造林的初期主要目标。

        从1983年开始,塞罕坝建设者的主要任务由造林为主转向森林抚育和经营。塞罕坝人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及时实现从拓荒植绿到护林营林的角色转变,致力于“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坚持“三分造、七分管”,探索建立起严格精细的科学营林体系;在树种结构优化、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下足功夫,用心血和汗水呵护百万亩林海成长成材。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之初的2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0%,林木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森林。

        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林木的生长,塞罕坝地区生态系统逐步修复完善,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等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塞罕坝人在协调推进森林经营利用和保护培育、确保森林资源释放最大生态红利的同时,实现了从林业一业独大到现在林业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并举,由此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道路,其森林旅游、绿化苗木、风电、碳汇交易等绿色产业收入已超过林场收入的一半。1993年5月,塞罕坝经批准正式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如今的塞罕坝已变成“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鸟的乐园”,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

        伟大实践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实践。塞罕坝人在书写绿色传奇的伟大实践中,用心血和汗水凝结出的塞罕坝精神,是成就塞罕坝奇迹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精神作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根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这一初心和使命推进、实现的进程中,不同时空条件下党的不同组织、不同岗位上的共产党人,担负着不同的使命与任务。对于塞罕坝的党组织及人民群众来说,其神圣使命就是党赋予的“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面对当时风沙南侵的严峻生态形势、面对人们发出的“老天爷的事情,咱们管得了吗”的无奈质疑,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刘琨同志明确回答:“共产党为老百姓谋福利,就得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承担时代责任的鲜明宣示。上下同欲者胜。几十年来,塞罕坝的建设者们,把党赋予的使命责任化为自身的任务担当,历经风雨而初心不改,纵有千难万险也在所不辞,硬是在浩瀚荒漠沙地上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涵养了水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塞罕坝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创业史、奋斗史;牢记使命成为塞罕坝人负重前行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塞罕坝的建设者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崇高追求,以及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前进。在塞罕坝林场建设启动时,国家正处在极为困难的时期。“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边。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山栽上树,看你变不变”。这首由塞罕坝建设者吟就的打油诗,形象描述了塞罕坝初创时的艰苦生活,反映了他们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表达了他们对塞罕坝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塞罕坝的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始终是党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模范践行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老共产党员王尚海,本来已在承德市安家过上安稳生活,当党组织任命他担任塞罕坝第一任林场党委书记时,他立即动员妻子和5个孩子,全家来到塞罕坝。共产党员、林业部工程师张启恩在接到担任林场技术副场长的命令后,即带着已在北京生活的妻子和3个孩子上坝。在以他们为代表的塞罕坝人的努力奋斗下,经过刻苦攻关,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高寒地区的育苗造林技术。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的需要就是个人志向。在党的召唤下,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建设者们,不断进行着这一绿色青春的接力,在用自己热血与汗水书写奋斗人生故事的同时,也不断接续和印证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鲜明特征。塞罕坝之路是播种绿色之路、捍卫绿色之路、绿色发展之路。塞罕坝人从创业开始就自觉把安身立命的事业前途与绿色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清楚认识到,要想做“乘凉者”就要先做“种树者”,要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就要先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有了良好生态才能有更好发展,有了良好生态才能有美好未来;他们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几十年的坚守,塞罕坝终于实现了从荒山造林到生态育林、从提供原木材料到提供生态产品的转变。绿水青山现已成为林场职工与群众脱贫致富、走向全面小康的“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塞罕坝几百年来由绿变沙、再由沙成绿沧海桑田的演变,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生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弘扬塞罕坝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解剖麻雀”中总结经验、以典型示范推动全局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方式。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赋予了塞罕坝精神重大的时代和全局意义,塞罕坝精神成为新时代全党全社会必须学习和践行的伟大精神。

        弘扬塞罕坝精神,要像塞罕坝人那样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塞罕坝人之所以能够在与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毫不退缩、铁骨铮铮,根本就在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这是他们的精神之钙。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鲜明提出了党的历史使命、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体悟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激发全党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干劲。

        弘扬塞罕坝精神,要像塞罕坝人那样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塞罕坝的奇迹及塞罕坝精神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塞罕坝的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各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正确、步调一致、力量集中的根本前提,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强大底气。

        弘扬塞罕坝精神,要始终保持精神韧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久过程,永远在路上。塞罕坝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态变迁,源于塞罕坝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接力坚守。在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宏伟而任务艰巨,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质的突破,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中国贡献,但成效仍需进一步巩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必须始终保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精神劲头,以大无畏的勇气面对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作者:吴明红、齐彪,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