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是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科学和艺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人居环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良好人居环境的营造,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刚刚在去年迎来建成600岁的紫禁城,位于首都北京的核心区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群,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宫博物院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被誉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这里收藏着世界上最丰富、记录着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的珍贵文物藏品,共计186万件(套),是世界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也是每年接待世界各地观众最多的一座博物馆。自2012年以来,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观众持续超过1500万人次,2019年接待观众更是超过1900万人次。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过去不少北京市民说,小时候去过一次故宫就够了,平时不怎么来故宫,现在故宫观众中50%是北京市民;另外一个就是现在观众中有50%以上是年轻人。可以说,故宫博物院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处重要的文化生活与学习场所,更成为北京人居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伴随着发展方式和服务理念的转变,故宫博物院越来越关注广大观众在参观展览时所感受到的文化氛围,以及拥有的独特文化体验,为其营造一个优良的参观环境成为服务观众的核心任务。基于此,故宫博物院就院内的人居环境开展了提升与改善工作,工作的重点之一则放在了院内山水人文景观的营造之中。
“巧而得体,精而合宜”——舒展古典园林中山水人文的意趣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在皇帝临朝理政及居住空间之外,亦有小型花园点缀其中,这些花园多为帝后闲暇时游憩之所,以精致、典雅而见称。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最北端,始建于1420年,是紫禁城中最大的花园。虽然其占地面积不是很大,但技艺高超的造园匠人以“一勺代水、一拳代山”的手法,在这里营造出了与红墙黄瓦和谐一体的山水相间、亭台掩映的美景,为庄严雄伟的宫城增添了活泼的生趣,完全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营造“巧而得体,精而合宜”的最高标准。御花园中的堆秀山平地而起,整体气势雄伟,富有皇家气息,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中以堆山叠石来模仿大自然连绵群山的手法,浓缩天地于方寸中,给人带来宽广的想象空间。园中栽种的植物以终年常绿的松柏、翠竹为主,同时按时令摆放各类盆花,使得御花园在北京寒冷的秋冬季节里仍能保持绿意。高大的松柏与雄伟的建筑在大小、气质上都更为和谐统一,处处体现出古代工匠的安排用心。除了山石树木,水也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古代造园工匠巧妙地将水引入御花园风景中,使园林景致得以灵动而完满。
现在,御花园是多数进入故宫的观众参观的最后一站。在观众流量高峰时段,这里往往会成为故宫博物院最大的“堵点”之一,曾经有一段时间,御花园里频繁出现人员拥挤、各种蹲坐、攀爬假山等情况,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观众参观的体验,而且对御花园中的室外文物构成了威胁,更是对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伤害。
后来,故宫博物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上述问题。比如,拆除不规则的护栏,减少现代园林景观,以恢复古典园林景观;对石雕、盆景、假山石等室外文物,或采用绿植进行软隔离,或以石栏杆作围挡,以提升文化景观效果;在园内树坑垫防腐板,使树木得到更好的生长空间;在石子路两旁裸露土地铺设防护透水板,既有效增加观众活动空间,又避免了刮风时的尘土飞扬;通过成倍增加观众的活动空间,不但有效减少了彩色石子路面的磨损,而且使彩色石子路修复工程得以有序进行;撤除御花园内所有售卖食品的商铺,维护了古典园林的文化氛围;恢复堆秀山前水法(喷泉)景观,使御花园更具文化魅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澄瑞亭水池的清洁。
通过一系列针对细节的“组合拳”,还空间给观众,拓展观众的活动区域,缓解了人流密集时的拥堵状况,引导更多观众行走时避开石子路,进而观赏石子路的文化特色,为观众提供赏心悦目的参观场所。这一系列还御花园以古典园林历史风貌的措施,让更多的观众在离开故宫之前,能充分感受到这片园林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与历史内涵,让紫禁城的文化景观得以整体呈献,给观众留下一个完整的、丰富的印象。
御花园之外,位于宁寿宫区的宁寿宫花园也是观众们最喜欢前往的参观地点之一。宁寿宫花园,又称为“乾隆花园”,是乾隆皇帝预先为其做满六十年皇帝之后、归政做太上皇时颐养休憩而建造的一座园林。花园如今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建筑、园林、陈设和室内装饰保存完好。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不足40米,长宽之比约为4∶1,依南北狭长地带分为五进院落。花园总体布局虽有明显的中轴线,但其并未一气贯穿南北,而是因地制宜,根据院落空间错开少许,形成特色各异的院落。园内假山限于空间狭小多用峭壁、拔峰等手法,使人仰视而不能穷其巅末,颇具幽奥气韵。建筑屋顶类型多样,色彩丰富,有黄、绿、蓝、紫、翠蓝等颜色,梁枋彩绘大量使用金线苏式彩画。整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景致,又与皇宫华贵富丽的氛围相协调,是紫禁城内最精巧别致的花园,也是最能体现山水人文情怀的园林小景。
多年来,为保护宁寿宫花园内的山水人文景观,故宫博物院始终秉持宁寿宫花园开放过程中“保护第一”的原则,对园内各院落、各建筑均有不同规模的修缮,其中符望阁的修缮工作持续至今;同时还撤去了以前园内售卖商品的商店,全面恢复了宁寿宫花园的面貌。
除了对御花园和宁寿宫花园整体环境进行提升改善之外,开放慈宁宫花园也是故宫博物院在营造山水人文景观方面的重要举措。慈宁宫花园位于慈宁宫和寿康宫以南,始建于1536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遂成现制,花园是明清两朝太后、太妃们礼佛和游憩之处。由于受礼制、宗法、风水等多种因素制约,慈宁宫花园建筑按照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安排,布局规整严谨,幽静典雅的园林气氛完全依靠内部精巧的装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以及品种繁多的花木来烘托。园中树木以松柏为主,间有梧桐、银杏、玉兰、丁香,集中分布在园中咸若馆前和临溪亭周围,花坛中则密植牡丹、芍药。其春华秋实,晨昏四季,各有不同的意趣。故宫博物院西部区域在2015年之前从未开放,观众自然也就无缘一睹慈宁宫花园的山水面貌。为了扩大开放区域,实现分流目标,同时为广大观众营造更舒适的参观环境,在201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前夕,慈宁宫花园修缮完成后与其他四个区域一同对观众开放。花园以原状陈列的形式进行展示,主要展陈为咸若馆佛堂内陈设的千余件宗教文物,观众观赏文物的同时还可以赏景、休憩。慈宁宫花园空间开阔,环境宜人,开放至今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欢迎。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重视文物展览中山水人文精髓的传承
山水人文景观的营造除了依托具体的山水园林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精神文化渊源可循。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对山水自然的憧憬与向往,始终贯穿于文人阶层乃至全社会的生活观念之中。孔子曾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人们在体悟山水自然乐趣的同时,也被其营造的氛围所影响,因此,数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具有山水人文意境的作品并被后人所传承。故宫博物院是收藏中国古代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具有山水人文意境的文物在其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利用好、展示好这些文物,成为故宫博物院为广大观众营造山水人文景观的又一主要途径。
正所谓“深岩委涧,有楼观洞府鸾鹤花竹之胜,杖履遨游,有飘飘羽化之想”,山水画一直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活跃符号,承载和牵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山水画不仅单纯地表现眼前的山川景象,而且直抒胸臆,描绘了理想中的大千世界,最重要的还在于它连接了人与自然,使诗性的中国文化在对意境的参悟中得以不断传承与发扬。
2017年9月,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首次集中呈现了院藏青绿山水画作的精品,而且允许不用闪光灯情况下的拍照,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好评,30岁以下的观众达到了七成左右,珍贵的青绿山水画在朋友圈上实现了广泛的传播。
在此次展览中,故宫博物院对展厅山水人文意境的营造颇下了一番功夫。在中国传统美学观中,山水画是人亲近大自然并与之对话交流,使主观意象与客观物象交融的一种媒介,能传达出特有的意境,是在视觉领域内充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表达形式。为了充分表现山水画的内在精神内涵,此次布展努力将创作山水画的技法、布局、张力融会在整个展览的设计中,使整个展览成为一幅“青绿山水画”,通过整体设计来把握传统气韵,给参观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营造个体妙不可言又独一无二的观展意境。展览中所有出现的色彩均提取自青绿山水,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铺陈,辅以泥金、绢白点缀;用出自画作中山、树形态的笔法对展览中的字体进行修饰,古意盎然而不失灵动;在展厅适合处以山石花木造景,衬以源自画作中的山水背景,随展览流线行进时隐时现,虚实结合,观者既欣赏作品,又仿佛身在画中,成为画作的有机元素;在展厅大空间中营造观展小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延伸出无限的意境——眼前是有尽的千里江山,心中是无尽的江山千里。
作为山水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动植物,也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努力营造山水人文景观的重点策展对象。2016年4月和9月,故宫博物院先后举办了“天下无双品,人间第一花——洛阳牡丹与故宫博物院牡丹题材文物联展”和“菊香晚艳——开封菊花与故宫博物院藏菊花题材文物联展”两个与园林植物有关的展览。故宫博物院建院95年来,举办过各类陈列展览千余项,展出各类文物数以万计,但是,让园林花卉进入紫禁城,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相关文物藏品相聚,举办一场以花卉为主题的展览,在故宫博物院历史上尚属首次。“牡丹展”在春花盛开之际,来自洛阳的万盆牡丹花于慈宁宫花园、乾清门广场、慈宁宫、寿康宫、永康左门—右门、隆宗门外展出,重现清代紫禁城牡丹花开盛况;在举办花展的同时,在慈宁宫花园咸若馆还有插花专家进行现场表演,使观众充分领略牡丹之美。“菊花展”则将来自开封的三万余盆菊花,分布于慈宁宫花园、乾清门广场、隆宗门外广场、寿康宫、永康左门—右门及永寿宫、延禧宫等区域,旨在重现清代紫禁城菊花绽放盛况,观众徜徉紫禁城,可观名花、赏精品,品菊花文化、享美妙时光。这两项展览主题鲜明、故事性强、参与感浓,展品有静态和动态的区别,场地包括室内和室外,内容涵盖物质和非物质的展示,这是故宫博物院在营造山水人文景观与陈列展览思路上的尝试与创新。
2017年9月,故宫博物院还举办了“天禄永昌——故宫藏瑞鹿文物特展”。展览分两部分,一是展出包括鹿角椅等近70件珍贵文物在内的故宫藏鹿题材文物,二是在慈宁宫花园展出来自承德避暑山庄的9只梅花鹿,将动物引入紫禁城中进行展示,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展览中亦属首次。为了创造适合梅花鹿生活的环境,故宫博物院于慈宁宫花园南部区域设置了假山及水池,红墙、黄瓦、山石、树木,再加上优美的梅花鹿,一幅绝佳的秋季山水景观便呈现在人们眼前,置身其中,观众可与动植物亲密接触,获得一种在大自然中畅游的感觉。展览在开幕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众多媒体对其进行报道,很多观众全家出行,到紫禁城观鹿,再加上近年来院内各种鸟类的增多及“故宫猫”的走红,很多观众已经将故宫博物院看作感悟文化和体悟自然的双重参观地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丰富文化空间中山水人文的细节
博物馆应是一个多元、有趣、温馨、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除了收藏、展览空间之外,还需为公众搭建教育、服务、休憩的空间,这是博物馆走近民众、融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围绕这一空间的建设开展了多项工作,也将山水人文理念融入其中。
文化创意产品可谓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的一张名片,大部分观众在参观后都会带走他们心仪的文创产品。自2015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对文创产品营销环境进行提升,形成端门广场区域、冰窖区域、景运门区域、东长房区域等4个观众服务区。其中,东长房的文化创意体验馆于2015年开馆,分为丝绸馆、服饰馆、生活馆、书画馆、展示馆、木艺馆、陶瓷馆和紫禁书院等8个展馆,成为观众参观故宫博物院的“最后一个展厅”,集中展示和销售自主研发的各类文化创意产品,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多种需求,因而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东长房文化创意体验馆在空间设计和细节布置上特别突出山水人文理念,整体建筑的内部空间均不吊顶,显露出古建筑架构的原貌,同时建筑构件保持木材本色,未饰色漆,给观众一种返璞归真、融入自然的感觉;在细节方面,文创体验馆多以小型盆景、奇石、花卉等精巧雅致的陈设点缀,和整体环境结合后,营造出更加和谐、静谧的自然氛围,成为最成功的“人造”山水人文景观,给观众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感觉,带给他们舒适安逸的参观体验。
故宫博物院还积极改善观众参观环境,持续扩大开放面积,进行综合景观提升治理,为广大观众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2016年,随着断虹桥以北至慈宁宫区域、箭亭南侧至文华殿区域的开放,故宫的开放面积达到76%。断虹桥位于武英殿东,为内金水河诸桥之冠,桥两侧石栏板浮雕有穿花龙图案,望柱为石狮,用料考究,雕刻精美。十八槐古迹位于断虹桥桥北,为18棵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高大古槐,最粗的树干周长达4.7米,树木最高达21米,最大树冠覆地半亩。王维曾有诗称“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写的就是这种意趣吧。在春夏秋三季,十八槐区域及周边种植的银杏、西华门至武英殿区域种植的丁香都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色,绚烂多姿。文华殿区域至箭亭一段也是院内风景别致之所在,内金水河自这里流至文渊阁前,形成一段蜿蜒的河道,在河的东侧是文华殿院落的红墙,紫禁城内著名的戴胜鸟就居住在这一区域,再加上东华门至文华殿区域种植的海棠、银杏等花木,使这里也成为一处天然园林和网红的摄影地点。
在综合景观提升治理方面,自2012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先后在御花园及坤宁门种植各类绿化花卉数百株,在慈宁宫花园栽植牡丹,在东长房东侧栽植月季,在西长房、建福宫栽植西府海棠,开展锡庆门内、养性殿树池改造工作,在东、西华门地区与十八槐北、隆宗门外、慈宁宫花园建植草坪3万余平方米,在午门城楼展厅门前的箱体内栽植紫叶小檗,对銮仪卫院内植物进行修剪并对其进行环境整理等。这些项目的开展,为环境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丰富了山水人文景观的细节。
以前观众们常抱怨说,“这么大一个故宫博物院,一直走怎么受得了,但是为什么椅子这么少,总看到游人坐在台阶上、铁栏杆上,把铁栏杆都给坐弯了,就不能多设些椅子吗?”对此,有经验的老员工也认真分析过椅子过少的客观原因:椅子设置过多之后,由于观众流量大、频繁使用,导致维修不及,而且椅子上面的突出物部件比如钉子还出现了伤人的情况。另外,在故宫的红墙黄瓦下设置普通座椅,看起来很不协调,影响美观,久而久之,座椅就变得少设为好。
这些抱怨和考虑,都有各自充分的理由。不过,故宫要建设成能够为公众提供教育、服务、休憩的空间,放任不管这样的细节是不行的。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找到符合安全性、便于清扫、坐靠舒适、外观符合故宫景观环境诸多要求的这样“一把椅子”,第一批1400把这样的椅子设置下来,结果几年下来,证明了它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宜性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性。
这“一把椅子”只是进一步营造良好参观环境的其中一步。为了让广大观众行走在故宫中能够更方便,故宫博物院还不断加强院内公共设施及无障碍设施建设。比如2016年故宫博物院将故宫冰窖修建为故宫西部区域的观众服务区,冰窖区域可容纳近300人就餐、休息。又比如,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还开放了部分城墙并铺设了3600平方米木栈道,既拓宽了通道,增加了景观路线,又疏散了观众流,从而进一步保护了古建筑。我们还更换各类新式导引标志牌512个。这些举措都是故宫博物院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上的具体体现。
我始终觉得,紫禁城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中国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特色之一,就是采取以土木为核心的建筑形式,这也是尊重自然的传统。土地是生养万物的根本,树木种在自然里,长在人世间,与人一起成长。土地和树木的特性加上人的需要,共同构建出一种充满中国文化色彩的建筑系统,这一系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故宫博物院在营造山水人文景观上所做的努力正是贯彻这一理念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