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0日 星期日

    警惕科研“快餐化”“反噬”创新能力

    作者:吴帅 胡江平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0日 07版)

        【强国密码】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然而,学术研究、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快餐化”就是其中之一。不少学者热衷于“炒冷饭”、“换包装”、追热点、玩概念,研究问题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甚至以“走私”“勾兑”“分装”取得所谓科研成果,这对于加快科技强国建设无疑是有害无益的。

    速度焦虑催生“快餐”式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学术研究“快餐化”,恰恰动摇久久为功的科学家精神,“蚕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基础。反映在科研成果上,“快餐化”倾向易导致、加剧三方面的不平衡:

        第一,数量规模与成果质量不平衡。以自然科学领域发表论文情况为例,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我国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列世界第一,论文所占世界份额位居第一。但在论文质量方面,2019年我国自然指数为3566.11,是美国的2/3,论文水分明显更多。

        第二,论文发表与成果转化不平衡。数据显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6%,而美国这项数据是50%。

        第三,市场化应用与基础性研究不平衡。2019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22143.6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336亿元,仅占6%,而发达国家基本在15%至20%之间。

        欲茂其枝,必深其根。学术研究“快餐化”倾向背后,反映出的是绩效文化和速度焦虑。遏制学术研究“快餐化”倾向,核心是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关键是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

    科研也需要有“美食家”

        必须合理设置评价考核“缓冲期”,引导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完成科研“热身”和“助跑”。

        热身和助跑是田赛项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热身有助于提升身体的适应性,好的助跑有利于提升比赛成绩。从事科学研究也如此,尤其是对于青年科研人员而言,前期的“热身”和“助跑”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到后期的成果质量。

        中科院物理所对新入所的研究人员6年内不进行考评,给其足够时间去潜心研究。这就使得他们不必为了考核、为了经费而改变研究方向。物理所的硅锗量子材料的外延制备和物性研究工作就是典型例子。研究团队花费4年多时间搭好设备,研发出高质量量子半导体材料,解决了国内开展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研究的急需。

        要区分基础性研究、应用型研究和战略性科研储备,分类支持、分类考核,防止“一把尺子量到底”。近年来国家在“破除四唯”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但是在职称评审和任期考核实践中,重数量问题仍较为突出,看经费数量、看文章数量,倒逼“快餐式成果”层出不穷。正如对不同菜系要采用不同的评判标准,对科技人才的评价,也要根据其研究性质不同而设置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基本的原则是基础性研究重原创,应用型研究重效益,战略性研究看方向。在评价标准方面,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强调成果质量和价值,看是否做到国际前沿、是否解决了重要学术难题、是否具有重大原创性突破、是否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要坚持“让专业的人评专业的事”的原则,培养一批科研“美食家”和“人才伯乐”,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国际同行专家的作用。当前,科研评价出现了一些“新闻化”趋势,这种以“社会热度”为标准的评价方式,会影响对战略性科研领域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职称评审“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随着职称评审权限向社会、向民营企业下放,由谁来评,用什么标准评,将影响职称制度改革成效,影响科技人才评价效果。专业化时代分工越细越能产生效益。随着交叉领域研究的加深,在学术委员会专家人选方面,要兼顾交叉学科。

    要让科研人员有“慢下来的底气”

        要保持战略定力,给予从事“冷门”领域研究的人才“评价耐心”。获得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邓肯·霍尔丹,其1988年发表的关于拓扑能带的文章,直到2006年才被大家认识到其与材料的本身拓扑性质有密切联系。

        事实上,真正有原创性的东西往往是不容易马上被人认识到价值的。中科院物理所最近的铁基拓扑超导工作也是如此,原创性的想法在6年前就由所里的理论研究组提出,实验组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最近这两年才观察到拓扑超导的证据,证实了理论的想法,成为当前国际上拓扑超导研究的一大热点。在华为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对前沿和基础性研究允许慢出成果、慢出效益,这也是华为海思“备胎计划”得以“十年磨一剑”的重要制度优势。

        要坚持人才评价的激励性作用,发挥工资性收入的“兜底”作用,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供“慢得下来的底气”。现实中,一些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还是一味追求论文数量,停不下来,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慢下来的底气”。一些单位的目标考核,要求人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把评价结果与职业发展、收入待遇紧紧挂钩,造成科研人员“速度焦虑”。建议建立“长聘”制度,探索年薪制,拉长考核周期,扭转急功近利的“快餐化”倾向,让科研人员有更大的科研自主权,投身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系统性的集成创新需要积累,科技强国建设需要打造“科研矩阵”,既要有能解决迫切问题的“快专家”,也要有能“十年磨一剑”的“慢专家”。我们要用好人才评价这一“指挥棒”,用“慢”的标准、“宽”的眼界、“稳”的保障来营造能让科研人员“慢下来的底气”,遏制学术研究“快餐化”倾向。

        (作者:吴帅、胡江平,分别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科院物理所副所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