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0日 星期日

    跳磴河:一抹绿意映山城

    作者:本报记者 李宏 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0日 10版)

        鸟瞰跳磴河 九龙坡区住建委提供

        跳磴河一景 九龙坡区住建委提供

        小朋友在重庆动物园和动物互动 杨孟摄

        市民在巴国城晨练 颜学伟摄

        市民从跳磴河上走过 九龙坡区住建委提供

        【聚焦城市治理·在水一方·九龙坡】 

        “清清的流水,蓝蓝的天,跳磴河呀笑开颜,陈年的污水变清泉,流域两岸是大花园……”重庆九龙坡区跳磴河畔,河水潺潺,笛声悠扬,鸟语花香,画卷般的美好景致让人深深陶醉。

        这首由78岁老人张承远创作的《跳磴河之歌》,讲述了跳磴河的变迁,也唱出了九龙坡区治理环境污染取得的成效。

        跳磴河是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歌乐山狮子岩,干流全长25.75公里,在大渡口区跳磴镇小南海注入长江。

        跳磴河不长,流域面积也不大,流经之地九龙坡区却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城市。战国巴人船棺、汉陶砖画传承千年;西南名刹华岩寺嗣法于明,香火绵延至今四百余年;走马民间故事、九龙楹联等10余项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群众喜爱;明正德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刘春、清代书画名士龙为霖和龚有融、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周贡植、当代美术大师罗中立等著名人物先后涌现……

        文化底蕴深厚的九龙坡区,经济也较为发达。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量小企业、小作坊开始在跳磴河沿岸聚集,一大批小厂房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河两岸的土地。这些小企业、小作坊的污水直排到河里,沿河还有人养鸡、养鸭、养猪,粪便也是随处倒入跳磴河。几年后,跳磴河开始发臭。慢慢地,河两岸的房子越来越多,垃圾、污泥越堆越高,河水变黑,河床萎缩,周边居民怨声载道。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绿水青山?如何让跳蹬河回到水清景美的过去?2017年,九龙坡区打响了跳磴河治理攻坚战。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治水先治岸,治岸先拆违。近年来,九龙坡区累计投入16.5亿元,对境内14.15公里跳磴河主河道、44.48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进行了两期综合整治。治理后,跳磴河已由原来的劣五类水质提升至四类水质,提前实现了清水绿岸水质管控目标。

        为修复跳磴河水生生态系统,九龙坡区还采用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共生体系,改善水体水质,提升水体景观。

        一河风光缀山城,两岸清绿惠民生。治水只是第一步,打造特色名片、满足民生需求才是跳磴河的长久发展之道。

        九龙坡区将河道整治与公园绿地建设、人文景观建设、便民设施建设相结合,打造了具有重庆山地特色的休闲绿廊,建成绿色步道、24小时书屋、志愿者服务点、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便民设施,并把历史记忆与人文景观结合,深挖历史,结合中梁山特色工业遗迹,重现流域乡愁记忆的工业文化长廊。

        一条河流的治理,不仅是河道面貌的改变,也带来了一个城市的变迁,提高了百姓生活的质量。当前,九龙坡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城”“双核”相向发展的“主通道”、重庆主城西扩的“主阵地”和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主战场”,将建设成为现代产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改革开放高地和宜居宜业宜游之城,展现“三高九龙坡、三宜山水城”的壮丽景象。

        季节变换,沿着全线贯通的滨河人行步道行走,整条河流清澈见底,“水下森林”轻轻摇动,鱼虾穿梭水草间,水清景美,自在怡人。一河两岸,推窗见绿、处处美景,河畔居民在岸边悠闲散步,孩童嬉戏玩耍的笑声飘荡河滨两岸,这里成了孩子们最惬意的玩耍世界。

        (本报记者 李宏 张国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