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3日 星期日

    一辈子造绿守绿护绿

    ——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种树老人”李洪占

    作者:本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3日 02版)

        李洪占 资料图片

        【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我们后湾村有4条沟、8个岭、18面坡,能种上树的地方我基本都给种上了……”87岁的全国道德模范、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后湾村原护林员李洪占回忆着峥嵘岁月。60余年来,他在家乡的荒山秃岭间种下了133公顷8万余株各类树木,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树老人”。

        如今,山已成林,树已成荫,后湾村从山上搬迁到山脚下条件更好的塘川镇,李洪占也随家人搬迁到这里。从老村子到新村镇,李洪占还是穿着那件种树的衣裳,要么种树浇水,要么修枝剪杈,要么培育树苗,一天都没停过。“从山上搬下来有两年光景了,还是想种树,只要走得动,就要种下去!植树造林那是关系千秋万代、利国利民的大事。”李洪占说。

        一个甲子的时光,曾经的翩翩少年已成为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李洪占用一把锄头、一副肩膀始终坚守着绿化家乡的梦想。64年的造绿、守绿、护绿,他终将昔日光秃秃的大山变成了如今苍翠的林海。

    誓把荒山变绿海

        “当年全村只有李积录家有两棵柳树,可宝贝了,用土墙和木板围着,生怕被弄坏了。”这是李洪占少年时对家乡绿色的记忆。

        蔡家堡乡地处湟水北岸浅脑山地区,常年干旱少雨,风沙漫天。绿色在当年的后湾村实在是难得的景致。

        荒山秃岭的家乡让23岁的李洪占萌发了种树的念头,但不知该如何下手。

        “一个是干旱,另一个是缺苗。”当时由于没有树苗,李洪占去威远镇深沟村看亲戚时砍了几根树枝,拿到家里泡了好多天,直到泡出根,才小心翼翼地种到了院子里。

        从种下第一棵树开始,李洪占便将种树当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当年作为村里的护林员,一到春季,李洪占就开始忙活,“每天6点起床,扛着树苗,拿起铁锹,带点干粮就出门植树造林去了,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就跟上班一样”。而这个“班”一上就是64年,他也从未打算“退休”。

        “浇水吃的苦最多了!”刚开始,浇水的事让李洪占很是头疼,为了及时给树浇上水,他想尽了办法,从一开始挖土窝存水,到后来的挖水渠引水,修不成渠的地方,他就用架子车拉、用马驮、用肩挑……

        “如今村里建了水渠,通了自来水,还引进了母亲水窖项目,给小树苗浇水方便多了。”李洪占欣慰地说。

        刚开始那几年,村里很多人都质疑,在这荒废了几辈子的黄土坡上能把树种活吗?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洪占的带领下,村民们也纷纷开始在巷道两旁、农田田埂上栽种树苗。后湾村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着变化,村民们慢慢看到了绿色,也看到了希望。

        下浪沟是后湾村附近的一个大沟壑,沟大坑深,黄土漫天,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李洪占带着生产队7个年轻人开始在下浪沟植树造林。从村里到下浪沟没有路,要翻过好几个山梁。初春的高原寒风肆虐,几个人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寒风里赶路。

        “那个年代种树苦是苦点,但我们都很有热情。”李洪占眯缝着眼睛说,“树苗都是我们自己背过去的,我当年年轻力壮能背40斤,小娃娃们背20斤。一个来回就是十公里的山路,一干就是一天,饿了拿出馍馍吃两口,渴了就在沟里的溪水边上趴下喝两口,等太阳落山了,我们安置好没种完的树苗,第二天再来。”

        他们这样一干就是3年,8个人硬是在下浪沟和周边53公顷荒地上种满了白杨树、柳树和松树。如今的下浪沟是蔡家堡乡植被覆盖最好的地方之一,站在山顶上向下望去,树冠遮住了沟底,大山深处,绿意盎然。

    用一辈子把种树这件事做好

        “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用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做好!李洪占老爷子就是这样的人!”后湾村第一书记师延仓言语中充满敬佩。60多年来,李洪占的脚步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沟沟,乡里有几条沟壑,山上有几道梁,哪面坡种树木,哪个滩种灌木,他心里跟明镜一样。李洪占参加过当年生产队组织的植树造林,响应过“要致富多种树”的号召,再后来,他在全乡第一个响应退耕还林。

        “种树也是个技术活。”60多年,李洪占反复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马蹄底马耳头”的宝贵育苗经验,保证了树的成活率。“黑刺好活,一棵引一棵,占的面积大,但新树活了,老树就会死;柠条皮实,只要活了根就扎得深,铁锹都挖不动,不容易死;柳树、松树不需要太多阳光,阴坡上长得最好;柏树喜欢晒太阳,阳坡上才能栽得活。说来说去,人才是关键,只要侍弄得好,树就都能活。”长年累月和树木打交道,李洪占对各种林木的习性了如指掌。

        “现在我的心思在柠条上,每年从山上采个七八麻袋回来,晒上两个月,去掉壳能出两麻袋种子。”近两年,李洪占上了年纪,背不动树苗了,就开始种柠条。每年秋后,他总会找时间上山采柠条种子,再拿回家里晾晒。“别人家过了秋天晒的都是麦子,我们家晒的全是柠条种子。”李洪占二儿子李珍业说。

        “到来年春天,先用铁锹每隔一米挖个坑,再将坑里的土拿小铲子翻松,仔细地撒下柠条种子,上面用土盖好,不然小鸟会把种子叼走,这就把柠条种好了。”李洪占详细地描述着每一个步骤。

        在李洪占的精心照料下,他种下的树苗在蔡家堡扎下了根,绿色渐渐覆盖了这里的荒山荒坡。“看到小树苗扒住了土,扎住了根,我这心里就安稳了,就跟人穿衣服一样,大山也披上了绿色衣裳,我这心里真是舒坦啊。”望山远眺,李洪占由衷地开心。

        如今,李洪占家已是四世同堂,妻子离世30年,7个儿女经常劝老人在家颐养天年,可老汉就是闲不住:“在家里闲着干什么?我能动一天就种一天树,树林就是我给后人留下的念想。”

    “搬下山去,我就从山下往山上种”

        “李洪占老汉用一辈子的执着换来了我们蔡家堡的绿水青山。”蔡家堡乡党委书记杨成祥说。

        “植树造林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美化家乡,造福子孙,就是这个信念让我从未放弃过种树这件事。”李洪占说。

        55岁的陈尚祥上小学时就开始跟着李洪占种树了,他说:“刚拿得动铁锨的时候,只要一到周末,我们就跟着李洪占大爷把柳树砍成一截一截,去大水沟里泡发,然后拿着苗子一棵棵种下去,这些年种树的方法都是他教给我们的,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我爷爷是个种地行家、种树专家,田间地头就是他的天下,只要是农活都不在话下。”李洪占43岁的长孙李积彪在他的培养下成了村里的土豆种植大户,2020年还当选了村主任。

        李积彪说,这几年,十里八乡只要有植树造林活动,李洪占都会被邀请去做指导,坑挖多深、土埋多厚,怎么填土、如何浇水,经过李洪占的指导,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

        “种树一年到底就4件事,春天育苗、夏天种树、秋天补栽、冬天防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洪占用双脚一遍遍丈量着家乡的山野。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双脚皴裂了一次又一次。60多年间,在他的带领下,后湾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责任田、承包地、防风林、渠道边,都想办法种上了柳树、松柏、杨树、云杉、沙棘等林木。如今,他种的树中有的长到了几十米高,很多树已经可以当梁当柱了。

        2018年,后湾村作为互助县精准扶贫搬迁村,从山顶搬迁到了山脚条件优越的塘川镇,告别了行路难、吃水难、增收难等,老百姓过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日子,原本以为老人可以歇歇了,没想到他已经规划出了自己种树的新路线:“以前是从山上往山下种,搬下山去,我就从山下往山上种。”

        2019年,负责蔡家堡乡新村绿化项目的公司在后湾村广场栽种了50多棵金丝垂柳,李洪占每天去“打芽”,让这些金丝垂柳能够更好地生长;新村里栽种的树苗倒了,李洪占知道后立即赶去用木棍扶正……

        “搬下来以后,政府提出要亮化、净化、美化和人文化,要打造园林式新农村!”李洪占说,这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里最吸引他的,就是为美化乡村而运来的他从未见过的树种。当金叶榆、樱花、水蜡、连翘、女贞、紫叶矮樱等十多个品种的花树出现在老人眼前时,他显得格外激动:“这些都是很金贵的,听说是从陕西、甘肃那么远的地方运来的。”

        “我也得为新农村建设出一把力气!”在新村灌渠管道的冰面下,有老人暗藏的“宝贝”——一捆捆码放得整整齐齐的小树苗。指着眼前的小树苗,老人略带神秘地说:“这些都是前段时间绿化队栽种红叶李时扔掉的小苗子,我把筷子大小的全部码好、剪好、泡在这里,只要有苗就有树,有树就有青山绿水!”

        (本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