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清江助学摆渡人

    作者:李亚隆 撰文\摄影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0日 10版)

        2020年6月,刚刚在北京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刘发英给在清江上摆渡的孩子们讲大山外的故事。

        贺家坪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覃海冰(左)惊喜地迎接冒着大雨来家访的“英子姐姐”。

        长阳县龙舟坪镇郑家榜村村支书陆晓琴(左)与龙舟坪镇中心学校九年级学生余国卿(右)谈心。陆晓琴通过驻村扶贫干部找到刘发英,使余国卿成为助学帮扶对象。

        清江,土家人的母亲河。她穿过鄂西群山,形成高山深谷、急流险滩。“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这首著名的民歌,来自清江。摆渡,至今是那里人们渡河的主要方式。

        在清江的中下游,有一个名叫长阳的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娃”,在宜昌十三个县市区的大家庭里,向来以爱读书、会读书出名。但是生在这贫困大山里的娃们,自古读书难。

        1991年,一个中师毕业的姑娘刘发英走进大山里的一所小学。那是两层土房的一个中心小学,全校190多个学生,十几个老师,每年级一个班。面对土墙上煤油灯映照出的幼小身影,和一张张渴求知识的青稚脸庞,刘发英决心留在山区任教,尽力帮孩子们读书。之后十几年,她又先后在黄柏山乡民族小学和黄柏山乡民族中学任教,2003年,她调到资丘镇白沙坪小学任校长。每到一处,她都拿出自己的收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随着助学的深入,她觉得自己的力量有限,需要更多大山以外的爱心。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网络助学。后来,她借助武汉和北京的两家助学网站为资丘镇贫困学生开展网络助学。2010年11月她创办了“英子姐姐”助学网站,成立了网络助学团队。

        刘发英和她的团队15年来坚持为长阳清江两岸的贫困学生助学摆渡,截至2020年6月,“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共联系国内外爱心人士2028人,募集助学款2292万元,资助学生3584名、2万多次。他们助学的学生完成了义务教育,有的考上了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有的完成了研究生学习。

        摆渡的日子里,有晴天,也有阴天、雨天、雪天。一旦上船摆渡,你就无法选择天气。网络助学,最大的考验是坚持。首先,考的是脚力。从海拔几十米的清江河谷,到海拔2259.1米的崩尖子山,“英子姐姐”助学团队走遍了全县3424平方公里的土地。今年6月13日,刘发英走访一个学生,在海拔1000多米的崇山峻岭中,行车141.2公里到达清江渡口,渡河后再沿天池河大峡谷爬崩尖子山,行驶17.5公里险要村道,单程用了整整一天。其次,考的是公信。刘发英有一个“信义台账”,上面详细记载了每一笔捐款资助人的情况、受助学生的情况、联系人的情况,领款的时间和签字,从2005年起,这个台账积累了169本。最后,考的是耐心。刘发英的助学不是一阵子,帮助每一个受助学生完成义务教育是她助学的底线。这是助学的马拉松,这个马拉松是用接力的方式完成的,平均每个学生接受了7个资助人的帮助。

        15年的时间里,长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已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但刘发英的网络助学,却因为她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任务越来越重,助学团队从她一个人发展到30余人,参与的志愿者有320余名,但许多具体的助学工作,刘发英还是自己来完成。刘发英现在担任长阳县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即便是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她每天晚上也都会拿出一个多小时上网,回答助学网友们的问题、记录当天的助学情况。助学,成为刘发英业余生活第一位的事情。

        如同《龙船调》歌中“推过河”的回声,越来越多像刘发英这样的摆渡人,正帮助越来越多大山深处的学子划向梦想的彼岸!

        (作者:李亚隆,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三峡大学特聘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