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应对气候变化:

    提振全球雄心 提升中国贡献

    作者:唐新华 韩一元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5日 12版)

        为纪念《巴黎协定》达成五周年,提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与雄心,由联合国及有关国家倡议的“气候雄心峰会”于2020年12月12日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方式发表了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等一系列新举措。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为全球携手合作开创气候治理新局面注入了强大信心,为完善国际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更为疫情大流行下的世界绿色复苏提供了中国动能,充分彰显了中国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大国担当。

        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提振强大信心。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更加严峻,地球正加速迈向“气候临界状态”。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虽然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出现短暂下降,但全球仍将在21世纪升温超过3℃,这将远超于《巴黎协定》限定的2℃温控目标。气候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比新冠肺炎疫情更为严重,将成为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生存挑战。由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影响,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遭遇巨大阻力,全面落实《巴黎协定》进程也受到干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我们的星球正处在关键转折点,现在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在此关键历史时刻,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为摆脱全球气候治理困境指明了出路。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我们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信心缺失,中国提出三点倡议,有力提升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与雄心,更有力凝聚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与团结。

        为推动《巴黎协定》实施彰显大国担当。2020年12月12日是《巴黎协定》签订五周年纪念日。五年前,各国领导人以最大的政治决心和智慧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中国为达成《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巴黎协定》经历多年漫长的国际谈判最终达成,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巴黎协定》签署五年来,很多缔约方未能付出足够的行动,甚至有排放大国退出了《巴黎协定》。全面落实《巴黎协定》是应对气候变化唯一正确的国际政策路径。中国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此次峰会上,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中国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体现了脚踏实地落实《巴黎协定》的大国重信守诺,彰显了中国与各国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大国责任担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提出大幅提升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等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在二十国集团成员中发挥了表率作用。

        为驱动全球绿色复苏与创新增长贡献中国动能。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世界急需新发展方式来实现经济复苏与增长。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上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推动绿色发展”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潮流,也是促进复苏的关键。中国在疫情下重启经济的生动实践中,始终坚持绿色复苏,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机遇和动力。绿色发展的重点在能源体系的绿色转型,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并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中国注重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且成效显著,值得称赞。中国的绿色复苏实践为疫情下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信心,中国的绿色增长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了先导性动力,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更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创新。

        为理顺人与自然关系指明理论方向。气候变化的威胁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进一步凸显了当前人类与自然关系存在的重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用新的发展理论来指引。习近平主席指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因此,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如何在国家发展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由此可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已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核心理念。当前,人类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大自然挑战,原因在于人类过去开发利用自然的模式引发了自然系统性的负面反馈,已经不可持续。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呼吁的那样,与自然和平相处是21世纪的决定性任务,它必须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中国践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遵循,也为世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提供了理论指引。

        2020年即将过去,人类在经历了大疫情后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疫情尚有疫苗为望,而地球危机却无法免疫,唯有各国携手行动才可应对未来危机。随着《巴黎协定》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球气候治理新征程也将开启。维系21世纪的地球安全,需要缔约方共同推进《巴黎协定》的落实,需要大国间战略沟通与政策协调,更需要全球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唐新华,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韩一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