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在战疫中闪亮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七周年之际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冯帆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7日 01版)

        “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7年前,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在经历过疫情考验后的今天学习回味,给人以全新的启迪。

        时值冬日,回望从春到夏、从夏到秋的数月时光,那些生死救援画面,那些感天动地的守望相助细节,依然历历在目。

        历史,必将铭记2020年——农历庚子年新春临近、万家团聚之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一场全力以赴、众志成城的抗疫大战打响了。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在这里彰显

        “我请战!”“我报名!”“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随时听从命令,绝不退缩!”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一个个滚烫的红手印,许下齐鲁儿女铁骨铮铮的誓言;一封封沉甸甸的请战书,彰显着山东医者的仁心与担当。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国家至上的大局意识、公而忘私的高尚境界、同舟共济的美好品质,成为一代代齐鲁儿女的人生追求。

        “我是重症医学科医师,没成家、无牵挂,请让我去!”作为日照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最小的成员,25岁的莒县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万修花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然而出征时,未婚夫原本打算要和她去民政局登记结婚。

        有着29年重症医学科工作经验的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丁敏,瞒着家人主动报名,成为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重症护理组组长。81岁的母亲知晓后,藏起所有担心与不舍,打来电话:“我们支持你,你就应该去!”

        在大年初一抵达黄冈后,丁敏在30个小时不眠不休建起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第一个重症ICU后,仅休息3个小时,又带领队员将医疗物资通过缓冲间搬到隔离病区,迅速建立起耗材库、药品库。在医疗物品奇缺的艰难条件下,丁敏亲自改良了医疗器械,大大提高了救治的效率和质量。

        自1月25日起,山东省先后派出12批、1775名医疗队员奔赴湖北战疫一线。白衣执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他们用大爱、智慧与汗水,谱写了一曲守护生命的壮歌。

        在武汉,不只是医护工作者,各行各业都能看到山东人的身影。山东省公安厅反恐怖总队一支队副支队长徐锐,接到组建赴武汉抗疫支援队的通知后,在已超龄的情况下仍积极争取获得“逆行”机会;沂水县个体经营户孙吉国、许德强在疫情发生后带着采购物资奔赴武汉,并加入当地的青年志愿者车队,为医院运送物资,接送医护人员,不辞辛苦,55天共计行程两万多公里。两人都是一米八多的大个子,很多他们服务过的当地人一时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就以“山东兄弟”相称。这个名字既指他俩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兄弟,也指困难时赶来相帮,是武汉人的山东兄弟。

        作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山东加大蔬菜、粮油、肉类等对外供应,保障湖北等重点地区群众日常生活所需。其中,有一夜之间驰援武汉的350吨寿光蔬菜,有兰陵、金乡、滕州向武汉无偿捐助的新鲜蔬菜160吨、优质大蒜500吨、土豆66吨。

    疫情大考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气息

        10月15日,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一路之隔的武汉客厅人潮涌动,为期3个月的“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在这里开幕。

        1100余张照片、1000余件实物展品、45个视频、33处大型场景……把人们的思绪重新拉回到那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

        全国一盘棋,同心来抗疫。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业到社区;从医务人员到志愿者,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共同冲锋陷阵、日夜坚守、忘我付出,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伟力。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在这次抗击疫情的举国战役中,这种宝贵的家国情怀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河南嵩县竹园沟村300位村民连续劳作3天,徒手从冰天雪地拔出10万斤大葱,连夜紧急送到武汉。

        湖南长沙人“吴发秦”(谐音“无法寻”)悄悄留下信封捐赠1万元给医护人员买口罩,“吴发秦”是长沙的雷锋代名词,关键时刻,他们总会默默出现,隐姓埋名,无法找寻。

        …………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诸如“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等思想传承弘扬至今。数千年来,这一民本思想内化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经过代代相传,成为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的重要特质。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发生后,为尽可能挽救湖北和武汉重症患者生命,党和政府把他们安排到高水平医院进行集中救治,国家级医疗团队专门制定“一人一策”诊治方案;疫情发生以来,湖北省成功治愈3000余位80岁以上、7位百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把多位重症老年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截至5月31日,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3.5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些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钟南山撰文表示,无论是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还是100多岁的老人,我们都全力救治;优秀的人员、急需的资源、先进的设备,我们都全力保障;所有的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所有的救治方案全部用上……为挽救每一个生命倾尽全力,这是我们抗击疫情的普遍共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抗疫斗争最鲜明的底色。

        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较量中,全国筑起一道钢铁长城,唱响一曲慷慨壮歌,用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病毒无国界,人类共命运。

        “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如何?”“如何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核酸检测三者进行确诊?”8月底,中国专家组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中几友好医院实地考察,与医院相关专家开展座谈交流,介绍中国抗疫经验,并对几内亚医护人员提出的各种问题一一予以解答。中几友好医院院长桑迪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几内亚防控疫情提供无私援助,期待学习借鉴中方抗疫经验。

        这是中国对外抗疫援助的缩影,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守望相助的见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在抗疫最困难的时候,曾得到众多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在巩固国内抗疫战果的同时,中国及时向疫情严重国家伸出援手,捐钱捐物,派出专家医疗团队,将中国经验分享给世界,用“中国温度”温暖着世界。

        中国是病毒受害国,也是全球抗疫贡献国,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这场疫情大考,不但让世人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发熠熠生辉。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显示了强大力量。在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是一种“克己”的文化、“自律”的文化、“慎独”的文化、“自我管控”的文化,不要说在非常时期,即使在平时,中华文化环境中的个人,也是奉行他人第一、共同体第一,无论这个共同体是家庭、家族、集体、社会、国家,还是所谓的“天下”。这种“先集体后个人”的文化,在遭遇公共卫生危机时,有着不容抹杀的积极意义。

        作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完善,在全球抗疫的艰难时刻,中国首次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崭新倡议,并为此付出卓有成效的努力。这一倡议的提出,源自中华文化倡导“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真情理念,源自对当代人类发展的深度思考。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履行国际义务,通过各种措施遏制疫情向外输出和扩散,尽最大可能切断了传染源。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三药三方”等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采用。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同有关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交流活动70多次,开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并向全球所有国家开放,毫无保留同世界各国、各方分享疫情防控和救治的成功经验。

        大道不孤,大爱无疆。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从3月15日至9月6日,中国总计出口口罩1515亿只、防护服14亿件、护目镜2.3亿个、呼吸机20.9万台、检测试剂盒4.7亿人份、红外测温仪8014万件……这些数据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合作的阳光驱散疫情的阴霾,积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护佑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短评  

    守望相助,风雨同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这些源自中华文化的诗句,随海外援华物资一起抵达中国,让人倍感温暖。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国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携手走出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千百年前的诗句所承载的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的精神,更加打动人心。纵使今天医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突发的疫情仍然让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护佑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全球性挑战,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而且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不仅需要运用当代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借助历史上的智慧和力量。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国人民,严格自律,无私奉献,表现出了强烈的家国情怀,筑起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现在,中国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但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依然受到疫情的威胁。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分享中国的防控和救治经验,体现了当代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也体现了一个秉承“天下一家”理念的文明古国的深厚情怀。

        尚和合,求大同,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进程中,既彰显了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冯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