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心授、师徒相传是中国戏曲曲艺的传承特色。前不久,上海评弹团为8位青年演员举办集体拜师仪式,依传统礼法鞠躬、递门生帖、献花,评弹艺术家邢晏春、邢晏芝和高博文、吴新伯、毛新琳、黄海华等演员端坐受礼,寄语后辈,一时传为梨园新佳话。
参加拜师仪式的青年演员均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包括7位弹词演员和1位评话演员,年龄最小的黄济璠、林昱辰、季毅洋都出生于2000年。黄济璠将跟随老师毛新琳学习《十美图》《顾鼎臣》,林昱辰将跟随老师黄海华学习《白蛇》,季毅洋则将拜入高博文门下,研习《描金凤》。他们之中,有的已具备一定舞台经验,有的则刚刚开始演出生涯。
看着“00后”小徒弟稚气未脱的脸庞,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感慨:“最近,评弹团上下都在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学习之后,关键在落实。这次拜师,目的正是要将人才的传承、戏曲曲艺事业的发展落到实处。”
拜师仪式上,21岁的张园园颇为惹人注目。外表纤弱文静的她,却是一位书坛不可多得的“女大书”。今后,她将跟随评话艺术家吴新伯学习《大唐传奇》。吴新伯说,学生渴望遇到名师,对老师而言,同样期待“得良才而教之”。出生于评弹世家的吴新伯,其父吴君玉是评话一代宗师,以擅说《水浒》而闻名;母亲徐檬丹不仅是出色的评弹艺术家,更是评弹界难得的剧作家。从小耳濡目染,吴新伯对传承的重要性体会更深。
“过去有一段时间,人们提到评弹,似乎只知二八佳人怀抱琵琶唱晓风残月,忘了还有长袍大汉手执醒木说大江东去。”吴新伯说,“评话加弹词,才是真正的评弹艺术。”所幸,目前评弹界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评话传承的重要性,上海评弹团就有8位青年评话演员。“‘量’上去了,接下来就要追求‘质’,要把真正的经典,用诚惶诚恐的敬畏之心传承给下一代。”
“举办这样隆重的拜师仪式,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责任,要像我的老师一样,将评弹艺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毛新琳这样理解拜师仪式的意义。“有压力,怕不能把经典原汁原味地传下去,有愧于自己的老师,对不起院团的信任。”毛新琳坦言,他同时谈到,教学生,不仅要教艺术,还要教做人,“学艺先做人,我们的老师当年也是这么教导我们的。”对于年轻的“90后”“00后”,毛新琳评价颇高:“这些孩子年纪虽小,品性都很不错。今年上半年抗疫期间,院团组织网络直播演出、志愿者服务,他们都争先恐后参加,体现了我们评弹新生代的青春风采。”
“从事评弹这个行业之后,就从没一天打算离开过!”76岁的邢晏春、72岁的邢晏芝兄妹出生苏州的评弹世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此次来到上海评弹团收徒,两位老师颇为欣喜,在他们看来,评弹是江南的代表性曲艺,看到学生们有更好的发展平台,作为前辈也由衷感到高兴。
吴侬软语、弦索叮咚的评弹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深受上海听客、观众的喜爱。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人文交流更趋频繁。高博文告诉记者:“长期以来,苏州评弹学校都是上海评弹团最重要的‘人才库’,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优秀青年演员。”而上海评弹团也为这些青年演员搭建实践演出、交流提高的平台,登上面向国际的大舞台,年轻的传统艺术从业者有了更多与全世界艺术交流对话的机会。
自2015年12月起,上海评弹团启动“薪火计划”,5年内举办3次大规模的集体拜师仪式,共有29位演员拜师学习,让长篇弹词《玉蜻蜓》《白蛇》《十美图》《顾鼎臣》《珍珠塔》,长篇评话《隋唐》《英烈》《水浒》等十多部作品后继有人。
目前,上海评弹团老中青三代演员梯队搭建初步完成,老艺术家担任艺术指导,“70后”“80后”作为中坚力量,“90后”“00后”崭露头角登上书台。未来,上海评弹团将继续通过老艺术家谈道、“青年读书会”等艺德理论学习,以及青年演员夏季集训、年终业务考核、“一人一策”专业指导,从德、艺两方面培养青年演员,传承评弹艺术,排演优秀作品,践行“出人出书走正路”的院团宗旨。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告诉记者,不仅评弹团态势喜人,近年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所属京、昆、沪、越、淮、评弹六家院团以“一团一策”改革为契机,坚持选题前置,整合优势资源,集中精锐力量,重点推进一批主题创作。“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出人出戏’为己任,将提高创作质量作为戏曲作品的生命线,在传统戏剧的创新发展中讲好新故事、引领新风尚;通过‘以戏推人、以戏育人’,为当下一批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提供舞台实践机会,激励青年演员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谷好好说。
(本报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