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30天累计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呈现“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的传播特征。截至目前,全球累计超过589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数据显示,我国近30天累计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冬季即将到来,疫情是否会卷土重来?11月2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就公众关注给予了回应。
传播特征呈“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
当前,我国境外输入病例的来源国家不断增多,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据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疫情传播呈现出“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的特征。近期,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波及省份增多,涉及产品范围从海产品到畜禽肉类产品,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
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介绍说,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国外很多国家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高发期,各种物体表面包括食品及其外包装,都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而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因此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就可能成为跨境远距离运输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地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近期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抽检力度,随着检测频次、频率以及覆盖范围的增加,发现阳性的概率也就增加了。
“总的来看,阳性率也是比较低的,截至目前全国抽检监测的阳性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李宁表示,这说明我国在加强物防方面采取的措施很有效,降低了传播风险。
对于冷链食品的消毒问题,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表示:“近期,我们发现冷链食品包装和疫情有比较大的关联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0月及时发布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技术性文件。这在常温情况下对低温冷链食品包装表面的消毒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要对低温冷库里的食品表面进行消毒,相关的技术方法我们正在加紧研究,希望能够尽快在短期内出结果。”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表示,自《指南》发布到11月24日24时,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累计160多万件,重量3万多吨,消毒范围包括被抽中进口冷链食品的外包装、集装箱、空运托盘、陆运箱式货车、散货渔船等。海关总署将继续按照预防性全面消毒的要求,确保输华冷链食品安全。
特定工种人群要加强防护
近日,大连、青岛、天津多地出现进口冷链食品搬运工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李宁表示,这说明特定工种人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如果防护不到位,可能因频繁接触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而感染新冠病毒。
因此,为切实做好物防、人防等方面工作,《指南》要求食品冷链从业人员在装卸、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餐饮等各环节做好防控。李宁解释说,特殊工种人群在上岗前一定要佩戴好工作衣帽,戴好一次性医用口罩、手套,必要时还要戴护目镜和面屏,在整个搬运过程中要防止皮肤直接接触冷链物品表面,搬运结束后立刻洗手消毒。在脱掉工作服和洗手消毒之前切忌触摸口、眼、鼻。同时,还要对从业人员加强定期的核酸筛查。
对于公众关注的进口冷冻食品是否还能安全食用问题,张流波回应说,有些方面还是要注意:一定要做好食品包装表面的消毒处理,处理时要防止飞溅,避免污染周边环境,同时还要做好手部卫生,“疫情期间最好吃熟食”。
有信心防止疫情卷土重来
随着全球疫情日趋严重,疫情是否会在我国卷土重来?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国内发生的一些零星散发病例,也是常态化防控中的常见现象,如果想完全避免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控制聚集性的散发事件的发生。
他指出,这些措施可以包括:把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落细落地;加大监测检测力度;一旦出现零星病例,要很快采取措施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随着高风险人群的识别,应急性疫苗应用也可以预防类似现象的发生。
“总结过去11个月的经验,我们有信心防止疫情卷土重来,防止出现2020年年初那样的严重疫情。”吴尊友指出,做到这些还是要综合应用科学防控措施,概括起来是科学防控、精准施策、集中发力、突出重点,第一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冬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吴尊友呼吁,每个人还是要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用公筷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在电梯等密闭的公共场所要始终坚持做好个人防护。
(本报北京11月25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