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开启创新支撑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战略部署,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对创新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指导‘十四五’乃至未来中长期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大思路、大方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江说。
姜江认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深刻参与甚至部分引领全球科技创新方向和进度的开放创新。实践反复证明,科技国际化是任何国家打不断、打不散的。越是身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越要密切跟踪信息、生命科学、材料等领域国际科技前沿,坚定科技领域持续开放合作,更好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夯实科技基础,提升创新能力。
“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科技计划的开放力度,积极创新政府间创新合作机制,利用双边、多边平台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对话。开门搞创新,助力本土企业、科研机构多形式、多渠道灵活开展对外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吸引国外人才、资金、项目、团队来华创新创业。”姜江表示。
在姜江看来,面向经济主战场,意味着科技创新绝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还是能够切实解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稳步发展的利器。要为企业这个创新发动机持续“添油”加力,引导企业更加注重向技术、服务、商业模式、管理运营机制创新的常态化转变。要大力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密切结合。大力促进网络、信息、生物、新材料等现代科技与文化、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加快融合渗透,推动服务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意味着要集中优势资源优先攻克重大战略性、基础性、平台性技术,加大力度发展绿色、信息、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姜江说,要向改革要动力。要持续完善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主导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努力研发一批具有颠覆性的原创科研成果。
姜江表示,要进一步健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的技术转移体系,积极探索军民深度融合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还要着力推动建设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创新体系,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区域创新功能提升需求建设一批创新特区,支持在更大范围开展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意味着科技创新是扎扎实实的惠民工程,有助于实现百姓更长寿命、更高质量生活的美好愿望,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姜江说,要深度挖掘我国生物资源禀赋、技术人力储备、市场空间潜力等优势,继续夯实生命科学基础,加强生物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拓展生物技术产品服务应用空间,加强生物资源宝藏开发,健全完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本报记者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