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勉励他们“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总书记的回信和重要指示,让广大艺术工作者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心中使命之光荣。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时代放歌,为人民创作,奉献更多艺术精品,是对总书记回信最好的落实,也是对中国戏曲历史最好的回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艺术滋养了一代代国人。为了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广大艺术工作者不遗余力、持续探索,创造出一大批传世经典,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毋庸讳言,部分艺术工作者的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钻进象牙塔就自以为“高大上”,在戏曲作品的主题、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自说自话,使得传统艺术与社会大众渐行渐远,也使其生存危机端倪初显。究其原因,无外乎内容陈旧没有时代感、表达老套没有代入感、主题僵化没有共鸣感,实则是艺术生产偏离了为人民服务这个大方向,没有贴近时代,体察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讲出老百姓的心里话。当一种艺术无法与社会同频、与人民共情,受冷落是必然后果。对此,当务之急是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核心问题,少一点自说自话,多讲“百姓话”。
艺术起源于民间,人民才是艺术真正的主人。艺术生产传播从来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专利。然而,有些人要么脱离时代、一味复古,要么改弦易辙、离奇搞怪,要么孤芳自赏、自娱自乐,整天沉湎于自以为是的所谓“高雅艺术”“高端艺术”“高冷艺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老百姓排斥于“圈外”,结果就是艺术的圈子越搞越小。一些昔日人气火爆的传统艺术,在今天日渐式微,其中固然有审美发展及转换等原因,也源自一些艺术工作者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偏离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扔掉自娱自乐的帽子,就要广大艺术工作者牢记并践行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情为情,俯下身去,走进生动的现实生活。如何变自娱自乐为“众乐乐”,是砥砺从艺初心的必答题。
历史上,一些艺术大家之所以受世人敬重,当然是因为他们所创造的早已被奉为经典的艺术作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读懂了他们普及艺术之美的努力和付出。他们视艺术传承为己任,攻坚克难,毫无保留地将艺术与老百姓分享,点亮文化之心,构成了国民艺术教育与普及中的重要一环。在搭建普及艺术之美的桥梁这一点上,当代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且大有可为。可充分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融合线上和线下,扭住“普及”和“提升”,深入基层,融入百姓,全身心地为百姓创作演出,如此,文化“大合唱”必将可期。
(作者:李广春,系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