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近日,千年国宝应县木塔扭曲变形倾斜一事引发舆论强烈关注。据媒体报道,近千年来,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的应县木塔历经风雨、地震、战争、不当维修,这座世界现存最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已扭曲变形。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修缮就正式立项,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
乍一看,此事颇为离奇。眼看着一处历史古迹扭曲变形倾斜近30年,可是有关人员却没有拿出实际措施进行挽救,以至于千年国宝应县木塔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许多人目睹此情此景,心中都会有一份不解和焦虑。
可真要说有关部门不积极、不作为,也不准确。据相关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对应县木塔保护均非常重视。早在1973年8月,原文物事业管理局就组织多位专家对应县木塔的局部倾斜加固问题进行研讨。这意味着,应县木塔的问题不是没有被发现,相应的维修行动也一直在进行中。
可当时间走到了21世纪,出现了多套修缮应县木塔的方案,而应该采用哪一套,至今没有结论。从相关资料中不难看出,每一套方案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这也成了修缮木塔至今无人能拍板的根本原因。
木塔修缮,绝非小事,不能仓促上阵,需要严谨、科学、专业的研究。因此,有关部门以及专家非常审慎的态度,并无问题。至于哪一种方案更完善,更值得被采纳,作为外行的我们也无从判断,唯有把“信任票”投给领域内的专家。因此,各方或许都应该保持一点耐心。
但问题在于,时间不等人。如果任由讨论无期限地进行下去,木塔的命运恐怕就不再是“摇摇欲坠”了。应县木塔保护路径既要集思广益,又不能“筑室道谋”。所以,各方都应该放下一些坚持和执着,抱着更务实、合作的态度,推进木塔修缮工作。眼下,比起方案的万无一失,尽快拿出实际行动或许更为重要。
通过该事件,文物修复工程中的一些痼疾也暴露在公众眼前。比如修缮体制还不够完善、保护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相关人才匮乏……这也从侧面说明,修缮应县木塔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政府部门如何为文物的修缮提供更多帮助,使历史遗迹不再遭遇应县木塔所要面对的难题?这和扶助千年国宝一样,恐怕也需要相关部门拿出实际的对策和方案。
令人担忧的问题还有,若不是媒体此番报道了应县木塔的困境,公众根本无从知晓详细情况。我们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舆论场的推动力上,文物部门是不是也该主动“往前一步”,不要等着舆论热议来提醒?如果真等来了千年国宝倒塌的一天,那么再多惋惜和后悔都已无济于事。
(作者:李勤余,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