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中国一重: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作者:本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2日 10版)

        【落实“六稳”“六保”一线见闻】

        金秋十月,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截至9月末,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9.4%。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作为‘大国重器’,中国一重践行央企担当,积极拓展新业务,大力提升产业链,特别是聚焦‘卡脖子’难题,加大关键核心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力度,在保障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实践中,把企业的技术、装备、制造及人才优势转化为国家的竞争力和全球产业话语权。”中国一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表示。

        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中国一重集团成立9个“两手抓、两不误”包保基层指导组,组建了19支“应对疫情、保障生产”突击队。加大生产经营力度,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科学安排产运销储,稳住存量,加快现有项目建设和订单生产进度。与此同时,中国一重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通过产品、项目、技术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本地配套率,带动本地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协同创新,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

        “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我们帮助其提供复工复产相关手续,派驻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对资金有困难的企业,我们先付资金保复工。”中国一重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蒋金水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国一重集团与本地配套企业签订合同总额增长了111%。目前,其在黑龙江地区的配套率已升至52%以上。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地企融合、装备制造及服务业务,中国一重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多措并举强化市场开拓,经营订货不断攀升。

        6月1日,由中国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承制的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加氢反应器出厂发运。该设备的成功制造,再次刷新了世界锻焊加氢反应器的制造纪录,标志着我国超大吨位石化装备制造技术继续领跑国际。“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化技术设备,投产后,可把渣油转化率由原来的45%提升到85%。”中国一重集团科技部总经理聂义宏表示。

        从“傻大黑粗”到“高特精尖”,中国一重探索着中国从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创新之路。在一重厂区一座老式小楼里,“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能源重大装备材料研发中心”落户在此。

        围绕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和市场高端供给,中国一重打造全流程国家级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核心研发投入不设上限。同时企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推进实施百名人才工程,建立首席技术专家、技能大师等考评机制,重创新,奖创新。

        走进中国一重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滚滚热浪扑面袭来,在一台数十米高的万吨级水压机上,一个重数百吨、被烧得红彤彤的实心钢坯正被锻压成形。此时,刘伯鸣在操作台上仔细观察形变状况,变换着指挥手势。作为1.5万吨级水压机的操作者,多年来,他带领的创新团队攻克超大、超难锻件及核电高端产品锻造工艺难关,填补了多项国内行业空白,为中国在超大锻件制造领域赢得了国际话语权。2018年,他由一名锻造工人被提拔为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打破身份界限,走上企业管理岗位。“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制度和管理办法,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我是众多受益者之一。”刘伯鸣说。

        “搞自主研发必须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和企业创新活力,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刘明忠说。

        (本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