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疫故事】
若不是和同事说起,我都不敢相信我一个快60岁的人竟能在疫情期间迸发出那么强的精力和体力。
我在宁夏理工学院担任两个职务。白天,作为机关党支部书记的我,在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疫情防控工作,督促并带队排查离开宁夏的6795名学生和153名教职工的健康状况;晚上,作为宣传部部长的我,和年轻同事一起谋划实施疫情期间的宣传报道,并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和网站进行推送。特别是大年初一,当与校长赵惠娥和其他校领导一起战斗在寒风瑟瑟的校园里时,我深切体会到了“初心”和“使命”的分量。
为了帮助准备进行线上教学的同事从外省区返回学校,我在一个多小时里竟打了70多个电话与多部门沟通协调;为了给怀孕8个多月的同事配送生活用品,我在楼梯上跑上跑下不知道有多少趟;我们还组织了网络爱心捐款、制定了学校错峰开学的实施方案、制作了宣传动漫视频、推送了很多抗疫知识。
“这个寒假你憔悴多了、苍老多了,你的工作,也确实做到家了。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事说这话时,我就像获得了勋章的士兵,为“疫”消得人憔悴,但感觉值得!
疫情中,我还有了“疫”外的收获——成功转型为一名“主播”。原本2月8日元宵节后再有不到两周就该开学了,可疫情肆虐,老师们都很着急。2月10日,学校发出通知,要求我们做好线上授课的准备,24日正式开课。
一辈子拿惯了粉笔的我,要面对冷冰冰的屏幕,给远隔千里的学生讲课,咋讲啊?可我转念一想,都快退休的人了,什么风雨没见过?这要是把我难住了,让年轻人笑话咱,这面子往哪搁?
于是,我主动找到年轻的同事学习线上教学流程,如何建群、如何上传文件、如何在线提问等等。从备课到完全熟悉再到线上试讲,准备一节线上课程,我往往需要好几天的时间。甚至为了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我还做了不止一个预案。
2月24日,我们学校的线上授课正式启动,比宁夏全区提早了整整一周。出于善意,教务处的老师将我的课程安排在3月初,就是照顾我年纪大,可以有些时间多熟悉、多观摩网络教学。那段日子,看到那些线上授课的老师独自一人在智慧教室里讲得激情澎湃,好像对面有满堂的学生似的,我也忍不住摩拳擦掌。经过两周多的学习演练打磨,我终于顺利“上岗”,走进了空无一人的教室,成为一名“主播”。
第一次线上授课,我紧张得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第一次站上讲台的那天。我告诉自己,就算内心兵荒马乱,面对学生也要从容不迫。我的学生给予了我很大的鼓舞,给我点赞送花,同事们也总是抽时间挤进群里来,对我评点一二。
有一次,我在讲《蒹葭》时,联系课文传递的思想,疏导了一位同学“爱而不得”的愤懑,告诉他人世间,有许多事、许多人我们求而不得,但我们还要去争取。用《蒹葭》的歌声启迪他,要珍惜过往和一切,要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课后,这位学生给我发来一句话:“老师,我感受到了《诗经》里那扑面而来的温暖,也感受到了您的良苦用心。”
有时,我会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人道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等融入课堂教学,这样的学习讨论,收效显著。在相互学习交流中,我逐渐成为同学们心中信赖的“网红主播”。其实,主动求变,守好课堂阵地,就是我们教师能为抗击疫情作出的最大贡献。
8月15日、16日,我们学校的学生重返校园。作为宁夏第一所开学的高校,我们为同学们平安返校做了充分的准备和细心的安排。测体温、核身份、收资料、查健康码,整个流程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经过最漫长的假期,学子们已按下“重启键”续写拼搏奋斗的青春,而我,将持续“待机”,在收获的9月继续带着“主播”的激情,重返课堂。
(本报记者王建宏、张文攀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