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
据报道,暴雨来势汹汹,但山东青岛、湖北武汉、江苏宿迁等城市,经过“海绵”改造的区域内未产生明显积水,基本告别“内涝模式”,做到了雨停路干。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干旱或需要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就是把一座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命体看待,在提升城市排水功能时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有利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可以增强区域自然生态调节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然而,目前我国“海绵城市”还是比较少。入汛以来,从南到北多个城市发生内涝,与城市地面“硬化率高”,妨碍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积有一定关系。建设“海绵城市”,涉及城建理念、规划、资金、技术等诸多环节和难题,需要长时间才能见效,没有啃硬骨头的精神不行,没有久久为功的韧劲也不行。建设“海绵城市”,是我们在新时代与水和谐相处的良机,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让城市回归自然的现实要求,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期待更多城市管理者“上下并重”,扎实强化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把珍贵的降雨留下来。
(原载于大众网 作者:孙秀岭 摘编: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