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4日 星期二

    走向善治之道,培养高质量师范人才

    作者:孟繁华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4日 15版)

        【教育探索】    

        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保障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而师范院校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基地。因此,师范院校努力走上善治之道,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是为新时代培养高质量师范人才的方向,也为新时期师范院校的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独特教育生态,催生师范院校质量治理内动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看,与基础教育现代化需求和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在整个社会的教育需求中,师范院校地位特殊,是典型的“双肩挑”:一个肩膀挑着高等教育,另一个肩膀挑着基础教育。师范院校从基础教育考生中录取招生,经历高校的人才培养,毕业生又入职幼儿园和大中小学,成为人民教师。可以说,师范院校连接着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构成了完整的教育生态体系。这个体系直接影响到师资质量、生源质量,当然最终直接影响我们整体的教育质量。在这一教育质量生态链条中,师范院校举足轻重。

        从这个意义上说,举办高水平师范院校,对于改善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具有事半功倍的重要性。因此,师范院校如何加强顶层设计,超越“师范性”和“学术性”这一假问题带来的路径依赖,脚踏实地建设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瞄准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抓住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变量,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是摆在师范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面对新问题,师范院校必须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我国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高质量支撑。

    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体系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使命。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振兴教师教育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推动新时代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顶层设计。师范院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教师、为谁培养教师以及如何培养教师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旗帜鲜明地把培育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作为办学的根本定位,积极构建彰显师范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把师范院校办成高素质专业化人民教师的摇篮。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推进地方政府、师范院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因地制宜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要适应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养达标的高质量教师。

    创新激发学科建设内动力的质量保障体制

        学科建设是师范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师范院校作为全面振兴教师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中坚力量,其职能和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取决于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建设高水平师范院校,必须落实学科建设的强校之基地位,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分层分类布局,重点建设好与师范院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相契合的学科群,从学校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学科“特区”,以一流学科为引领,辐射和拉动其他相关学科建设,推动形成优势带动、特色凸显、多元发展的学科建设态势。另一方面,要加强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打破传统的院系建制和学科壁垒,推动旨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学部制改革,做实做特一批能够支撑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服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同时,学校还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赋予学科建设更多的政策弹性和自主权,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动态开放、有利于学科建设的质量保障体制。

    探索培育重大成果的学术组织模式

        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这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根本路径。师范院校要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学术人才聚集、基础研究厚实等独特优势,把质量和创新放在首要位置,瞄准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问题以及教师教育重大实践问题,加强多方协同,积极主动作为,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学术精品,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

        要推进科研组织模式改革,加强矩阵式、网格式学术共同体建设,大力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平台和团队,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要围绕促进重大项目和成果培育,统筹加强学校各类教学科研单位和学术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构建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同时,还要加强与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科研合作,全面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要有针对性地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建立面向重大成果产出的教学科研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努力催生一批高质量、原创性、标志性的教学科研成果。

    优化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方式

        对于师范院校来讲,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既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面向未来培养一代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骨干。师范院校要从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高度,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为此,要统筹规划高水平教师教育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提升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要集聚高层次师范教育人才,落实人才待遇和政策保障,打造一批以一流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各层各类杰出人才为骨干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要加强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制定青年人才引育计划,营造让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管理环境;还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化教育教学培训、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从而为新时代培养更多国际化、高质量的师范人才,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师范院校,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数量足、质量高的人民教师。

        (作者:孟繁华,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校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