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知识分子这样担当】
这已是岳奎忠教授第三次挂职时间延期了。
今年4月,东北农业大学批准了大庆市林甸县发来的请求延长岳奎忠教授挂职时间的申请。2015年,岳教授被派到林甸挂职副县长,当时是林甸县县长张希发去学校点的将。
“岳教授之前在我们邻县杜蒙县挂职,6年时间里杜蒙奶牛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都看在了眼里。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奶牛产业作为林甸县扶贫的主导产业,凝结了岳教授的全部心血,希望扶上马后,能再送一程。”张希发恳切地说。
又是一个5年,在岳教授的规划指导下,林甸县规模牧场数量、日交售鲜奶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通过“托牛入场”的扶贫模式,实现全县4244户贫困户全覆盖,带动每户年均增收2000元。
下去挂职 就要做点实事
“岳老师,牧场里的牛一直带不上崽儿,是咋回事啊?”4月初的一天晚上,林甸县瑞丰牧业负责人安春明向岳奎忠打来求助电话。早在去年年末,牧场里的牛就开始出现流产问题,他没在意,以为是牛互相挤着了,过阵子就能好,一直到4月份,一个月流产10多头,损失了100多万元,安春明再也坐不住了。
“你咋不早说,一是疾病问题、二是青贮饲料、三是外力碰撞。马上从这三方面排查。”岳奎忠心急如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已经3个多月没到牧场了,但凭借对牧场的了解,岳奎忠一一分析原因。“真让岳老师给说着了,给牛打了疫苗加上饲料控制,再往后一头都没流。岳老师这个牛专家真是太牛了。”提及当时的情况,安春明对岳奎忠教授赞不绝口,“特别想念岳老师,就盼着他快点回来呢。”
不仅是养殖户想他,他也惦记着牧场,自打到林甸挂职后,这是他在家待的最长的一次。“家人都说我人在家,心在牧场,每天微信、电话不断。”岳教授说,“当初下去挂职,就想做点实事。”
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产业基础薄弱,以往以农业为主,盐碱地,低洼易涝。初到林甸时,岳教授不是先到办公室听汇报,而是直接下乡,用1个月时间跑遍所有牧场,摸清全县奶牛养殖情况:“200头左右的规模牧场仅有6个,多数还是一家一户散养,牛奶单产低、疾病多、品质差。”经过一番调研,岳教授提出发展思路:“要发展奶牛产业,必须建牧场,搞规模化养殖,依靠现代技术进行科学养殖和管理。”
2016年,林甸县开始大批量建牧场,从规划设计、牛舍的布局、功能区的设置分类到养殖规模、养殖工艺和疾病防疫,每一个牧场他都悉心指导,工作起来连轴转,周末也不休息。
每年的8月末到9月中旬是岳奎忠最忙的时候,牧场要做玉米青储饲料,必须在20天左右全部完成,各牧场需要24小时连续工作,他也经常工作到深夜,奔忙在各牧场之间,现场指导如何压实、如何密封,哪个环节做不好,青储饲料就会发霉腐坏。
“除去承担学校的科研工作,岳老师一年在林甸200多天,来了直接奔牛舍,一待一天,中午在牧场对付一顿,因为挂职副县长,有时赶到县里开会,没时间换衣服,身上带着牛粪味,也是常有的事。”该县畜牧局奶牛办刘慧鑫跟岳奎忠一起工作5年,对他的工作作风感触很深。“岳老师不是在牧场,就是去牧场的路上。”
这样的专家谁舍得让他走
走进林甸县润琦现代化生态示范牧场,就能看到鳞次栉比的牛舍,牧场里,各区划分合理,运料、喂水、清粪等每个环节都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牧场负责人李同柱说,这是在岳奎忠精心指导下建起来的。
2016年初牧场进口1400头优质奶牛,为及时应对奶牛应激反应可能带来的问题,李同柱找到岳奎忠。“正赶上最冷的时候,岳老师在牧场守了20多天,无1头牛因应激反应死亡,简直创造奇迹了。”
2017年春节后,听说岳奎忠挂职期限到了,李同柱着急了:“牧场刚有些起色,他可不能走啊!”思来想去,他去县里找主管农业的领导,到了才知道,已经有好几家牧场主都来过了,为同一个事——要把岳老师留住!“这样的人才走了,不仅是牧场主,更是林甸县的损失。”县领导先找学校,又到大庆市委组织部。人终于留下了,牧场主悬着的心都放下了。
“岳老师把牧场当成自己家的一样上心,来了直接奔牛舍,大牛、小牛看一遍,健康状况、配料情况、繁育问题、挤奶量啥的,一忙就是大半天。完事直接给技术员开会,有啥问题,当场解决。”李同柱说,“说实话,牧场啥情况,他比我们这些牧场主都了解。不仅是我家,全县所有牧场都一样。这样的专家谁舍得让他走啊!”
第一次见到岳奎忠的时候,聚元牧业的孙成并没当回事:“寻思大学教授到这儿走个形式,比画比画就拉倒了,没想到这么负责。”用他的话说,这个挂职副县长不是来镀金的,而是来沾土的。
2018年7月,他牧场产的奶因味道异常而被工厂拒收,两个月损失20多万元。“卖牛,不干了,这牛我养不好。”见到岳奎忠,老孙说起了丧气话。“老弟啊,你干吧,我帮助你,这坎儿肯定能过去。”炕头上,岳奎忠一边安慰一边给他分析原因。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之后再没出现被工厂拒奶的问题。“岳老师对牛特别有研究,有啥病,一问就知道原因。他总来,我们也不把他当外人,有啥问题抄起电话就打,拿不定主意的事找他合计,赶上他开会或通话中,过后肯定给你拨回来。”孙成说,“岳老师要是走了,牛我真不养了。”
“全县31个牧场,每个月他都跑一遍,牧场之间最远的有几十公里。白天没有时间,就晚上开车去看。赶上痛风犯了,拄着拐也得去。跑完牧场,岳老师就开专题会议,找问题,确保牧场养殖安全,奶质安全。岳老师来之后,牧场从未发生重大疫情。”刘慧鑫说。
产业壮大了脱贫才有底气
林甸县众晔牧场于守龙前几天到哈尔滨开会,惦记着牧场的情况,他点开手机上的“一牧云”App,牧场里饲养数据、繁育数据和牛的状态一目了然。“以前养牛小打小闹,全凭经验,单头日产奶量才13公斤左右,岳老师教我们建牧场,科学饲喂,采用数据化分析,信息化管理,现在奶量日单产达到28公斤左右。”
从零起步,岳奎忠以一整套科学养殖技术体系,不仅助力林甸县奶牛产业跃升为全县主导产业,更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产业壮大了,脱贫攻坚才有底气,效益好了,牧场才有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张希发说。目前,全县规模奶牛牧场31处,规模化养殖率达到100%,日交售鲜奶700多吨,规模牧场数量、日交售鲜奶奶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2016年,林甸县依托奶牛产业,探索“托牛入场”扶贫模式,采取“政府+金融部门+牧场+贫困户”的方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2019年全县一举脱贫摘帽。
“我和老伴儿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没啥挣钱道,自从在牧场托养了两头牛,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林甸县卫星村贫困户王东英给记者算了笔账,“自己掏了4000元本钱给牧场,3年返还,连续4年,每年还能拿到4000块钱分红。”
“多亏奶业发展得好,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原来,林甸县花园乡四屯农民谢润金一家靠20多亩地生活,种玉米一年5000多块钱,日子过得紧巴,而他在牧场打工三年多,家里就脱了贫。“一年将近4万多元,包吃包住。地里种青储饲料,牧场收购,一年还多挣2万多元。”
随着林甸县奶业的发展,县里引进的龙头企业伊利集团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现有日处理鲜奶600吨的产能基础上,又引进日处理1500吨的高端液态奶加工项目,预计今年9月份达产,建成后仅伊利工厂就可带动2000人就业。
“奶牛产业是个完整的产业链,我们将围绕奶牛养殖、牛奶加工、饲草饲料、物流带动,让全产业链闭合发展,未来打造百亿级奶业产业园。”张希发谋划着,“县里发展产业需要专业人才,特别是像岳老师这种接地气的专家学者越多越好。”
(本报记者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