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7日 星期三

    中国科大附一院教授徐晓玲:

    迎战“炎症风暴”

    作者:本报记者 马荣瑞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7日 05版)

        【实践者风采】

        2020年1月下旬,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一名40岁左右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引起了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徐晓玲教授的关注。患者发病5天,高热不退,影像检查提示双肺毛玻璃阴影,肺部炎症反应明显。多年的经验积累与敏锐的职业嗅觉告诉徐晓玲:“炎症风暴”又来了!

        徐晓玲对“炎症风暴”的关注源于17年前的非典型肺炎(SARS)感染病例。那时,由于临床上缺乏应对“炎症风暴”的有效治疗措施,很多轻症患者转成了危重症,很多危重症患者失去了生命……

        “感染的过程是病原体与免疫系统的一场博弈。‘炎症风暴’是这场博弈中,人体免疫系统针对外界病毒、感染、药物的一种过度反应。当这种反应达到‘敌我不分’的程度,就会导致免疫系统的‘自杀式’行为。”6月8日,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徐晓玲向记者做起了科普。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正是记者眼前的这位谦谦医者挺身而出,迎战新冠病毒带来的“炎症风暴”。

        为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1月底,安徽省和中科院紧急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急科技攻关”专项,力争通过协同攻关,尽快形成一批用于疫情防控的实际产品和治疗方法。徐晓玲迅速与免疫学家、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联系,牵头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国内最早的新冠肺炎“炎症风暴”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就此开启。

        随即,一台流式细胞仪被直接送到了中国科大附一院感染病院治疗新冠肺炎的最前线。三天时间,联合攻关团队接力完成了33份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液样本检测,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风暴”可能的关键机制被逐渐揭示出来。

        以此为基础拟定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治疗方案在武汉14家重症患者定点救治医院推广应用,500多位患者因此受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这一治疗方案列入正式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作为中国政府第三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顾问,徐晓玲还将“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与救治经验带到了异域他乡,在包括意大利在内的2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

        “临床+基础研究”的联合攻关模式让徐晓玲意识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重点科研领域所迸发出的强大动能。

        “医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科学家。”如今的徐晓玲在日常诊疗工作之外,正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科大“新医学”理念实践中,并为之奔走呼号。

        35年的专业临床经验让徐晓玲多次奋战在SARS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公共卫生事件一线,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长足进步。

        “非典暴发时,我们只有单一的影像检查方法来确诊病例。今天,我们已拥有了多元化的检测和诊断手段,在疫情早期就能迅速组建联合应急攻关团队。我相信,经历过这次疫情大考,中国医生能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徐晓玲说。

        (本报记者 马荣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