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光明视角】
聚焦脱贫攻坚、谋划乡村振兴、纵论生态文明建设、探讨高质量发展、为文艺创作和学术创新指引方向……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人大、政协团组,同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深入交流、共商国是。
过去一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代表委员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在应对挑战、战胜困难中认真履职、奋进有为。
拔穷根 谋振兴 见实效
100多天里,深入7个县区90多个乡镇114个村,召开30多场座谈会,收集各方建议130多条,协调解决群众反映问题80多件……
2019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代表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每到一处,都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爱传达给基层干部群众。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这一殷殷嘱托,成为甘肃苦干实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
控辍保学,是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一直以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主任范鹏代表心里有着放不下的惦念:适龄僧童有没有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临夏州适龄儿童外出打工难题怎么破解?一年来,在多次深度调研和跟踪监督下,控辍保学得到有效推进,辍学学生基本都已返校上学。
这是一串令人欣慰的数字:甘肃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的5.6%降到2019年年底的0.9%,93.5万贫困人口脱贫,31个贫困县摘帽,藏区实现整体脱贫。“甘肃在脱贫攻坚这件头等大事上,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期望!”范鹏代表感慨。
从陇原大地到中原沃野,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系、情之所牵的地方,莫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祥和气象。
“信心更足,干劲更大了!”每每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河南洛阳孟津县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妙霞代表都倍感振奋。两会归来,她总琢磨着要为乡村振兴做点什么。
这一年,作为致富带头人,她带领乡亲们发展智慧农业,深化农旅融合,将草莓基地打造成为洛阳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她还组织起田间农民培训学校,聘请专家给周边村子闲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培训,已经培育了2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
“一年多来,全省上下对‘三农’工作的推动力度前所未有,狠抓落实的举措前所未有。目前,五级书记抓、部门配合抓、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宋虎振代表说。
这是一份闪亮的成绩单,背后是乡村振兴实实在在的成效:2019年,河南全省粮食总产、单产分别达1339亿斤、831.6斤,创历史新高;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近5000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60%;完成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1287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3%。
保生态 重质量 计长远
“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2019年全国两会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奇巴图代表的决心更加坚定。为了守护好这方绿色净土,兴安盟坚持“治”“防”双管齐下,不仅没有批准一家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上马,而且接连清退了多家污染企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成为现实:2019年全盟生态旅游业增势强劲,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增速超20%;科右中旗“南三苏木”等深度贫困地区,通过造林种草、河湖连通,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有效遏制了生态退化趋势,美了环境,也富了百姓。
兴安盟的实践,是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一年来,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拔地而起,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稳步推进,“一湖两海”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我们坚决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咬紧牙关,保持定力,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全力以赴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见效。”在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龚明珠代表眼中,绿色已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色调,生态优先已成为全区干部群众的共识。
从北疆到八闽,一年来,各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乐章。
福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这里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坐拥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实验区。如何化特色为优势?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期望,“努力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再创佳绩”。
谆谆嘱托,落地生根。2019年,百亿龙头成长计划、千亿集群培育计划、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数字经济领跑行动纷纷出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5%,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增至18个,其中数字经济规模达1.7万亿元。
“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印证了福建发展环境的巨大吸引力。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必将迈出新步伐!”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代表信心满满。
在厦门大学校长张荣代表看来,一流大学也要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作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创新精神融入办学文化,努力培养拔尖的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重视基础研究,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
兴文化 出精品 领风尚
5月18日,电影《守岛人》正式开机。为拍好这部讲述“时代楷模”王继才无怨无悔守岛32年感人事迹的电影,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室一级导演陈力委员去年多次带领主创人员到开山岛体验生活。
“深入实践,我们无数次为平凡人物的伟大瞬间所感动,也逐渐理解了去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联组会时,对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的期望。”陈力委员深感,文艺要发挥培根铸魂、引领风尚的作用,就要讲好这样的英雄故事。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
2020年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在神州大地打响。宅居家中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委员密切关注全民战疫。他发现,疫情虽带来严重危机,但从未动摇人们的必胜信念,中国人民“以柔蕴刚,以刚蓄柔,刚柔并济,不折不崩”的精神品格令人感动。他感触颇深,写就《不倒的精神长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深切感受到,校园围墙不应成为学者精神活动的边界,要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社会,伸向火热的生活!”王学典委员认为,只有走出象牙塔,投身新时代,才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过去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委员一直在思考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如何从世界历史角度理解总书记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从世界历史进程看待当今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在他看来,这些命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作为历史学者,我们有责任去研究百年来的世界历史,进而阐述当前正在发生的变化;也有责任追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脉络,以把握未来发展长期趋势。只有反映现实、观照现实,才能做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的研究,才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术支撑。”俞金尧委员说。
中国消灭贫困的实践,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在云南,活跃着一批见证脱贫壮举、记录时代变迁的作家群体。
今年4月,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委员到普洱采风,“直过民族”的整族脱贫令他极为震撼:“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如今在奔小康的路上迎来了新的跨越。把这史诗般的巨变记录下来,正是对‘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使命的最好践行!”
(本报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王琎、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