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开局,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全国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经济一直领跑全国的江苏也遭遇5%的降幅。在这样的形势下,南京却成功逆袭,成为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万亿级城市,溧水区更是增长了9个百分点。
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江苏时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如何让全民健康成为带动全面小康的新引擎?作为南京曾经的经济发展洼地,溧水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后发赶超、奋进崛起的?近日,记者走进溧水发现,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来,溧水积极谋划,走出了一条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的健康发展之路。
贯彻绿水青山的健康发展
如今,在溧水的绿水青山间,处处绿树成荫、莺飞燕舞,空气中氤氲着万物生长的幽香,习习微风轻轻拂面,令人精神一振。
然而,十年前的溧水却是另一番景象。2010年前后,为了快速发展经济,溧水大力发展化工产业,仅晶桥镇的大型化工企业就多达39家。“人家是青山绿水,咱们溧水是黑山黄水。”居民李品生告诉记者,当时只要生活在溧水的人,身上都带着一股化工味儿。账面是好看了,但漫天的黄色尘土却成了溧水人新的烦恼。
党的十九大以后,溧水进一步加大监管、排查力度,主动叫停区内所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同步进行环境治理、生态修复,重塑“山水境、花果园、文艺谷、乡愁地”的特色风貌。经过几年打造,如今的溧水山清水秀、步道通幽、河水潺潺,彻底从“化工重地”蜕变为健康活力的“城市绿肺”。
“健康是生产生活的根本,更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溧水区委书记薛凤冠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指引我们要把健康嵌入城市的整体规划中,融入所有政策和各项工作中。
围绕建设“健康溧水、活力新城”的总体目标,溧水聘请专家,研究编制《健康溧水2030规划纲要》,构建以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和健康产业6个方面60项重点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从生态恢复到社区改造,从医疗建设到产业调整,我们从细处着手,将‘健康’覆盖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薛凤冠说。
多年耕耘,“健康溧水”的品牌越来越亮。2018年,溧水承办首届“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先后被民革中央、江苏省人民政府授牌“民革中央康养产业实践基地”和“健康江苏实践示范区”。
提供优质医疗的健康服务
“如果不是高医生,我这把老骨头,怕是这辈子都不能再正常走路了!”家住溧水区和凤镇的张玉柱在3年前的一次意外中腿骨损伤,无法正常走路。去年底,他在溧水区人民医院骨科进行了微创手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副主任高增鑫主刀,术后五天,张玉柱就能下地走路。然而在4年前,这种难度的手术在溧水根本无法实施。
这一切,都得益于溧水的“医共体”建设。
“老百姓是城市的基因,没有健康的基因,城市又谈何健康发展。”薛凤冠说。为破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等难题,溧水深化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形成三甲医院—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医共体”,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共体最大的优势,是打通医疗资源下沉的‘梗阻’,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主任嵇振岭,如今兼任溧水区人民医院院长,他告诉记者,结成医共体后,中大医院定期选派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担任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每周定期到溧水区人民医院坐诊、查房、讲学、手术。“同时,区人民医院又与各乡镇卫生院联结,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
“以前小病要去区里,大病要去市里,现在不管大病小病,家门口就能看。”溧水区白马镇老人尹凤祥患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需要输液治疗。过去,家人每周都得开车带她到溧水区人民医院输液,如今,区人民医院与白马中心卫生院结成“医共体”,老人家看病只需步行10分钟,省钱又省力。
“医共体”大大提高了溧水老百姓的就诊效率和健康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溧水区转诊率由2017年的7.84%下降至2.45%,全区慢病早死率下降至9.6%,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6.5%。
激活新兴产业的健康活力
今年“五一”期间,在溧水经济开发区内的比亚迪工厂内,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组装新能源电动公交车。总经理魏波介绍,这批订单是年初下的,主要运往哥伦比亚。“疫情对我们公司几乎没有影响,订单不减反增,所以工人们都在赶工。”魏波说,仅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就有50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高出20%。
新能源汽车能源利用率高、污染小,是绿色的新兴产业。“溧水是南京四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之一,目前拥有6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80多家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去年总产值超30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6%。”薛凤冠介绍,目前溧水正在加快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L3级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测试基地,预计今年溧水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240亿元。
新能源汽车与医药健康产业、临空产业,是溧水正在大力发展的3个千亿级产业。“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新兴产业的支撑。”薛凤冠说,三大产业形成了健康的产业结构,为经济发展筑起了坚固的防护墙,这也是今年全国第一季度GDP整体下行的情况下,溧水区以9个百分点的增长率领跑全国的主要原因。
今年3月,总投资150亿元的绿地·中国中医健康养生示范区项目落户溧水区晶桥康养核心区,建成运营后,预计将带来中医药康养客流超100万人次,可为当地导入约2万产业人口、每年可为地方带来税收约2亿元。
5月8日,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营,意味着历时两年建设的南京空港大通关基地项目正式投用,填补了江苏省高等级空港对外开放口岸的空白。“溧水空港新城西靠禄口国际机场,南接宁高高速及常马高速,地理位置优越,重点发展临空制造、航空服务、保税物流、出口加工和跨境电商等产业。”溧水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贾晨介绍,目前,空港新城已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700余家,主要经济指标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新产业催生出一批新业态。据悉,今年溧水将重点培育发展新产业项目55个,预计新产业总规模可达430亿元。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和谐宜居、生态健康的美好新溧水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