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索】
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总体战、阻击战中,公共卫生人才正经历着重大的考验。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优化公共卫生医学教育,深化公卫人才培养。
公共卫生教育要吸引公共认同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近的调查显示,从高考招生志愿填报和招录情况看,公共卫生院校均未完成当年招生计划,显示公共卫生教育尚未吸引足够的公共认同。而如何增进认同,是公共卫生教育破题发展的要点。
学科专业和职业岗位缺乏社会认同感,难以吸引优秀生源。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类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临床医学等其他医科类多种专业,生源质量欠佳,优秀学生不愿报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整体优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基础。这无疑会对公共卫生教育乃至公共卫生事业的未来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
公共卫生教育招生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存在供需矛盾。据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报考执业医师的临床、口腔、中医、公卫四类医师,前三类的人数都逐年增加,唯有公共卫生医师人数在逐年减少。而相关资料显示,世界大多数国家公共卫生教育以研究生层次为主,我国则以本科教育为绝对主体,研究生教育比重过小,整体上教育层次偏低。
公共卫生教育投入不足,教学条件不良。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从硬件保障上看,公共卫生学院整体上教学条件不良,特别是教学科研实验设备较为陈旧落后,与疾控中心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影响了公共卫生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
公共卫生教育与公共卫生现实脱节。由于缺乏公共卫生学院与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机构合作教育的有效体制机制,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脱离公共卫生岗位要求,学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单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职业缺乏吸引力,影响毕业生就业。由于经济收入与职业获得感匹配程度低,整个公卫系统人员流失严重。另一方面,疾控系统专业人才难以入编定岗,职称晋升相对困难。这些又通过人才市场传导到供给侧,造成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规模偏小,影响人才的有效供给。
深化推行公共卫生教育重大改革
借鉴国外公共卫生教育的普遍做法和有益经验,结合国情,我们有必要深化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和人才培养重大改革。
(一)强化政府责任和领导作用
在国家层面系统设计、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政策和举措需要上升为政府的规划。国务院及教育部、卫健委、人社部等部委应该统筹规划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人才培养,引领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发展,联合制定专门针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特别政策,特别是引导优秀学生选学公共卫生专业;要激励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设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公共卫生教育改革项目;各级政府在制定“十四五”规划乃至长远发展规划时,充分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资与发展规划;应成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国家级专家组,发挥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规划、设计、指导的智囊作用。
(二)加大对公共卫生教育的投入
设立专项,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能发挥人才培养带头引领、示范推广作用的公共卫生学院,使之成为国家级和大区域级重要基地、高水平研究基地、国际合作基地;
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公共卫生学院教学、科研实验室,提升实验室水平,特别是要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实验室、实训中心,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教育和疾病防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在每一个省选择一个公共卫生学院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演练中心”,承担对医疗卫生人员、卫生管理人员等开展应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培训职能。
设立公共卫生人员培训专项,针对省、市、县/区级人员开展不同模式,有计划的分批培养,同时依托各种继续教育形式,解决“存量人员”问题,提高整个公共卫生行业人员素质与能力。
(三)建立协同式公共卫生教育体制机制
要加强高校公共卫生学院与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机构等公共卫生机构的协同办学,把省级疾控中心作为公共卫生学院非直属附属机构,赋予教育职能,形成类似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紧密关系。省级疾控中心可与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共建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院,积极探索并建立新型的“学院—中心”人才培养新体制机制。疾控中心的专家在学校开设课程,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到疾控参与疾控实践工作,建设具有理论基础和疾病控制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提升公共卫生教育人才培养层次
选择一批办学历史较长、师资力量雄厚、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的公共卫生学院举办七年制公共卫生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吸引优秀生源,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毕业授予医学学士和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
在一批重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设8年制的公共卫生专业博士教育,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在重点公卫学院建立新发传染病防控的博士学术学位教育和博士后工作站,提升公共卫生学院的急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提升公共卫生职业地位和岗位待遇
将疾控中心从事业单位转为行政单位,同时给予疾控中心较为独立的公共卫生管理权力,提升疾控中心的地位。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骨干,大力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积极选任优秀的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到政府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重要岗位,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六)赋予公共卫生医师执业处方权
基层防治结合的体制需要能防会治的公共卫生医师。给予公共卫生医师“治”的能力认证是现实的需要,是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增强公共卫生的竞争力与吸引力的必然要求。
(作者:张林,系四川大学教授、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