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再提前下达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带动扩大有效投资;部署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如何发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金融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4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亮就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扩大有效投资
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前下达限额,有利于加快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对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许宏才介绍,今年以来,财政部提前下达了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29万亿元。截至3月31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08万亿元、占84%,发行规模同比增长63%。
“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使用到项目上8255亿元,占发行额的77%,全部用于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市政和产业园区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各地用于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的专项债券规模约1300亿元,积极带动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许宏才指出,再提前下达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对重点项目多、风险水平低、有效投资拉动作用大的地区给予倾斜,加快重大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优化资金投向,体现疫情防控需要和投资领域需求变化。
此外,疫情发生以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普遍降费,取消反担保要求,加快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优先为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和贴息等。“财政部会加快优化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的政策,让更多小微企业轻装上阵;改进担保激发支小动力,引导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聚集和精准滴灌,形成合力,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许宏才表示。
强化普惠性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
疫情发生后,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一系列措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供再贷款再贴现精准支持,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统筹发挥金融系统合力,加大逆周期调节,为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服务。从目前来看,这些措施成效显著。
在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微企业提供普惠性金融支持方面,刘国强介绍:一是增加面向中小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二是进一步实施对中小银行的定向降准,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信贷资金配置,支持中小银行更好聚焦中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三是加大债券融资支持,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拓宽企业多元化低成本融资渠道。
刘国强表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具体而言,要分阶段把握好政策的力度、重点和节奏;继续用好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政策;落实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新增的1万亿元;实施好定向降准,发挥好准备金工具的正向激励引导作用;积极推进LPR改革,引导银行适当向实体经济让利,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行;加强国际合作,多渠道做好预期引导工作。
做实产业链金融服务助力复工复产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银行业各项贷款新增近7万亿元,同比多增1.18万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周亮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为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银保监会努力实现小微企业信贷“增量、扩面、提质、降本”,落实好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和地区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以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强化金融科技运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精准便捷的服务,进一步开展银行收费清理、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此次疫情还对产业链造成较大冲击,对此,银保监会围绕产业链加强服务,促进复产复工。“我们鼓励银行机构以核心企业为依托,根据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信息,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加大对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鼓励核心企业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持续跟进核心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周亮透露,目前工行、建行已梳理出数千条产业链条,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银保监会将继续推动做深做细做实产业链金融服务,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控好风险,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 陈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