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2日 星期四

    聚焦特殊群体 给予特别关爱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2日 07版)

    在西藏拉萨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为孩子们测量体温。新华社发

    在浙江慈溪市,志愿者给空巢老人(右)戴上新口罩。新华社发

    在北京门头沟区中门花园社区,志愿者为社区居民理发。新华社发

    王振耀

    王培玉

    黄晨熹

    本版头像均为郭红松绘

        【智库答问】  

    编者按  

        2019年4月2日,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在京召开,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养老、救助、儿童福利、精神卫生等机构的防控工作,做好困难群众的防护工作。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对老人、儿童、救助群体等重点人群要特别关心,对其所处的特殊场所要特别管理,在特殊时期负起特别责任。这不但是此次疫情带来的启示,更是今后长期需要强化的工作。光明智库特约学者专家、基层工作者展开探讨。

    本期嘉宾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王振耀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培玉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黄晨熹

    1.守牢社会服务的“基准线”“兜底线”  

        光明智库:疫情防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需要全面考虑、周密部署。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社会救助等机构在应对疫情方面存在哪些不足?抓好这些场所和人群的疫情防控工作,对于疫情防控全局来讲有何重要意义?

        黄晨熹:做好社会福利机构防疫工作、关注重点人群,这既是全国疫情防控的需要,更是彰显民生保障公平公正核心要义的需要。

        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救助机构等福利机构不仅存在被感染的风险,而且存在防控资源不足的困难,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单位。

        福利机构往往是较大规模易感人群集中居住的封闭区域。体弱老人、困境孤儿的自我防护能力较低,同时这些机构人员规模大且居住集中,活动范围有限,服务对象与工作人员存在密切接触。一旦外防输入和清洁卫生工作的措施有所松懈,机构内发生集体性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福利机构往往存在护理力量紧张和医护能力不足的问题。如果疫情发生,由于护理人员无法返岗或者部分护理人员被感染或隔离,护理人员将出现紧缺状况。城乡偏远地区的社会福利机构和民办机构往往规模小,内部资源少,外部资源供应不足,防疫资源难以应对疫情需求。

        王振耀:2019年年初,全国已经正式注册的各类民政服务机构有3万多个,共有43万名工作人员,收养人数接近212万,其中老年人190万名,儿童8万名,还有其他各类困难群体。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含托养机构)和殡葬服务机构等是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的基本场所,里面居住的主要是各类困难人员,是我国最为脆弱的人群,也是疫情的易感人群。

        以养老机构的发展为例,其中就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平衡性,既有城乡与地区之间发展悬殊,也有公办与民办的管理水平差异,更有业态多样化带来的复杂性。这些机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并健全各项标准与程序。

        在这些机构中加强疫情防控与服务保障,直接关系到最为脆弱人群的安危,是社会服务保障的基准线、兜底线,也是对国家社会服务制度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检验。

        王培玉:疫情面前,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社会救助等机构相对存在着更多风险,须特别注意,不能出现死角。这些机构人员密集、环境封闭,场所内的人员或是年纪太小,或年纪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他们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比起一般人群,自我防护能力差,这就需要机构的工作人员负起更多责任。另外,机构中的老年人,多数有基础疾病,一旦感染,容易转为重症。所以,防止这些特殊场所出现防疫漏洞,意义重大。

    2.加强“外防”“内控”,防患于未然  

        光明智库:做好特殊场所、重点人群疫情防控工作,关键环节有哪些?如何做到压实责任、分类管理,提高这些场所的应急管理能力?

        王振耀:对于养老机构而言,有几个关键环节需要特别注意:一是科学安排封闭管理,建立起严密的标准和程序,切实堵塞漏洞;二是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起特殊时期应对疫情的服务规范;三是建立起健全的供应链,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形成有机联系。各个地方都在制定属地管理的规范,如何纳入属地管理,各个机构落实的具体内容不同。尤其要注意预案制定,一定要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思想准备,防患于未然。

        黄晨熹:对于福利机构而言,要建立有效杜绝疫情输入的外防机制。尽最大可能做到“零探访”,切断与外界非必要联系。对返院(机构)的职工和服务对象做好14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和集体性感染。对机构外运送来的药品及其他生活物资进行消毒、灭菌、储存等规范技术操作,由专人分配取用。

        要建立及时发现和应急处置的内控机制。全体工作人员要树立和保持警觉性,坚持福利机构每日网上疫情直报,建立标准化的操作处置流程和保障措施。一旦遇到情况,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工作人员,无论是确诊病例还是疑似病例,均要在第一时间上报并妥善处置。针对机构内服务对象及工作人员开展防疫知识培训,做好院内卫生,不给病毒传播提供土壤。

        要建立分工明确、切实有效的问责机制。要将社会福利机构疫情防控纳入当地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职责,把疫情防控措施抓实抓细抓落地。社会福利机构要承担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和工作要求,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实施细则和应急预案。机构内各个部门、岗位和服务环节要明确职责任务,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

        王培玉:在此类场所防控疫情,一方面要做好机构工作人员的防护,对他们开展疫情防护教育、健康监测,一旦发现确诊和疑似病例,立即送医救治,其他人员做好隔离防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场所彻底消毒。另一方面,对机构中的老人、儿童开展严格的健康监测,发现问题及早隔离、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后,一定要注意做好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加强饮食营养,引导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机构应主动与所在社区、属地的防疫和疾控机构保持联络,明确属地责任、主管责任。此外,要避免聚集性活动,加强居室、食堂、活动场所的通风换气和消毒,帮助、督促他们开展个人防护。

    3.筑牢抗击疫情的心理“防护墙”   

        光明智库:疫情面前,除了强有力的防控举措外,“一老一小”、被救助人员等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亟须关注。如何根据这些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筑牢抗击疫情的心理“防护墙”?

        王振耀:对于以“一老一小”为主体的被救助人员,保障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有许多“土办法”可以总结并系统化实施。比如,在防控疫情的前提下,运用视频或其他技术与老年人展开互动;通过多元化方式将防疫常识与老年人日常聊天结合起来;组织儿童以不接触的方式开展学习、游戏活动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与网络上的专业机构对接,参与不同方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也可适当发挥学校社工专业的作用,鼓励他们编制一些教材,制定一定的规范,开展适合本地特点的心理咨询活动,保障重点人群心理健康。

        黄晨熹:作为社会工作者和机构服务者,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观察、倾听和需求评估,制定服务方案,为其提供快速有效的协助。

        一方面引导老人做好心理调节。主动讲解此次疫情形势以及机构采取封闭管理的必要性,促使服务对象理解和接纳现状,防止逆反心理产生。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与亲朋之间的沟通交流服务,舒缓焦虑恐惧情绪。另一方面,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服务。对出现可疑症状、隔离观察的服务对象给予重点关怀,或邀请机构外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开展线上咨询服务。

        王培玉:面对疫情,应该更加关注被救助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些人群中,有些可能存在心智不全或认知障碍,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对一般人群更加困难,需要更大的爱心、耐心和心理咨询教育的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食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就医需求保障,创造良好的氛围。

    4.盘活各方力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光明智库:从完善机制和长远角度看,政府部门如何为特殊机构的人员培训、资金投入、日常管理、资源配置等提供更大支持?如何盘活社会力量,为特殊场所重点人群奉献特别的关爱?

        黄晨熹:此次疫情既是对社会福利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进一步提升机构服务能力的难得契机。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机构等级管理和精准支持。全面、动态掌握社会福利机构在人员配置、服务项目和标准、医护能力以及其他硬件设备等方面的水平,以此为依据,在人才引进、人员培训、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加强社会福利机构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补足医护能力薄弱的短板。进一步深化医养结合,加强养老和医疗部门的沟通,在人员待遇、岗位设置、体制机制等方面突破瓶颈。在儿童福利机构方面,一方面强调内部员工医护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引导当地医疗资源加入。

        加强社会资源利用和开发,为福利机构提供有效资源补充。盘活社会力量参与特殊场所重点人群防疫工作,首先,要明确社会力量的角色定位和权责关系。目前我国突发事件中主要力量投入来自政府,相关行为规范较为完备。但是社会力量的行为规范、权利、责任等需进一步明确,才能为其有序进入和发挥作用奠定基础。其次,进一步加强组织动员和沟通协调。发挥相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号召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及其他志愿者发挥所长,参与到社会福利机构的疫情防控中。

        王振耀: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针对老年人、孤儿和残障人士的高龄津贴与服务补贴、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残疾人基本生活补贴与护理补贴等制度,这些制度也在应对疫情中发挥了支撑作用。但是,人员缺位和培训体系欠缺仍是民政服务机构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升其服务质量仍是相当紧迫而长期的任务。希望日后能在人员培训、资金投入、日常管理和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增加投入支持,切实补齐短板。

        还要注意鼓励社会力量进入社会服务领域。过去,我们在推动服务机构产业化方面有了不少成绩;但是,绝大部分社会服务机构不可能完全市场化,这需要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参与,包括护理照料、志愿服务、医疗服务等。

        王培玉: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这些机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培训,增加人手与资金投入、提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规范日常健康管理和疾病监测,鼓励社会力量(包括医疗服务、志愿服务)投入,为疾病防控搭建堡垒。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王斯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