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2版:彰显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国家情怀——打赢疫情防疫阻击战·奉献篇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1日 星期三

    近些,近些,新闻人在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卢璐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1日 12版)

    2月20日,助手在李兰娟院士的防护服上写下姓名。中新社记者安源摄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总编室部务委员李舸为医护人员拍摄的组照《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总编室部务委员李舸为医护人员拍摄的组照《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总编室部务委员李舸为医护人员拍摄的组照《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总编室部务委员李舸为医护人员拍摄的组照《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2月4日,火神山医院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入病房。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总编室部务委员李舸在火神山医院ICU采访。徐讯摄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隔离病房采访时的自拍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像记者李志贵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抢救室采访。文永毅摄

    经济日报记者高兴贵在武汉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采访。潘松刚摄

    光明日报武汉报道组记者季春红在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采访。刘坤摄

    解放军报记者王传顺在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采访。王皓宇摄

    中国日报记者朱兴鑫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拍摄。刘颖摄

        【彰显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国家情怀——打赢疫情防疫阻击战·奉献篇】

        夜色下,这座城市灯光闪耀。

        两江四岸的建筑外墙上,“武汉加油”“湖北必胜”的字样,如期亮起。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结束采访后,途经这座让天堑变通途的大桥了。

        龟蛇锁大江,这是我熟悉的地方;空寂满街巷,却又是陌生的战场。

        闻令动,向难行。疫情发生以来,400多名记者从全国各地奔赴一线。病毒肆虐的同时,我们也在这里迅速集结。

        从两山医院的中国速度,到ICU病房里的转危为安,从应收尽收拉网式大排查,到各大方舱医院陆续休舱,文字、声音和图像,承载着志愿者、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们的故事,承载着全国人民与武汉百姓并肩作战的守护。

        几十个日夜风雨兼程,新闻人全力以赴。笔和镜头,是我们的武器;拼搏和奉献,是我们的底色。

        “在现场,记录是一种本能。”

        记录,记事也记情。武汉有着350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大江大河里的波澜壮阔,也孕育了英雄人民的勇往直前。苍凉的停摆下从来都有着勃勃的生机,这段经历当被永久铭记。向世界讲出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是记者的职责。

        “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冲上去。”

        冲上去,因为笔下有乾坤,肩头有责任;冲上去,因为新闻也是一种救援。城里的人出不去了,我们便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实况;城外的精兵强将赶来支援了,我们让更多人从细节中感受使命的力量,看到疫情中的人间值得。这里有分离,有悲伤,但还有希望和曙光。

        黄鹤翩翩流连。这本是一个人来人往的码头,萦绕着浓浓的人间烟火。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报道还会是那最熟悉的车水马龙,是人们推开窗户,微笑相视道声“早”。

        (本报记者 卢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