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疫情的当下,网络语言传播承担着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的重要功能,因而更具广泛性、快速性和影响性特点,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建构、情感识别和情感判断。
值得欣慰的是,许多新闻媒体在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人们科学冷静对待疫情,报道感人事迹,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网络语言传播注入了战胜疫情的强心剂、定心丸。网民充满深情的“隔离病毒,不隔离爱”“武汉挺住,我们永远都是一家人”“最美逆行者,向你们致敬!”等话语催人奋进、感人泪下。这是网络语言传播正能量的体现,也体现了网络语言在抗击疫情中的积极作用。
然而,网络语言也是一把双刃剑。疫情暴发以来,一些网络语言传播的消极信息混淆了人们的视听,甚至造成社会恐慌。概括起来,这些负面信息主要有以下特点:
网络语言失真。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或者道听途说、添油加醋,甚至刻意编造的虚假信息,造成了网络语言传播消息的失真。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信息发布的自由性和网络违法的低成本等原因,加上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使消息失真成为这一特殊时期内网络语言传播中危害最大的消极信息。
网络语言失范。由于网络语言随意、自由、标新立异等特点,导致网络用语出现使用不规范现象。一些网络语言或用语夸张、褒贬颠倒,或生造词语、生搬硬套,或随意谐音和缩略,破坏了汉语表达的规范性,也容易产生歧义,让人是非莫辨。
网络语言暴力。一些网络语言用人身攻击、粗俗低劣或网络暴力等手段来实现某种目的或效果,影响了汉语表达的纯洁与健康。如一些从武汉返乡人员的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一些确诊病例,甚至疑似病例的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电话、住址等个人隐私在网上被泄露,使他们受到双重伤害。网络语言暴力行为不仅打破了道德底线,更超越了法律规定,亟待用法律手段进行规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和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依法防控,提高人民群众自我防护能力。”总书记的部署,为网络舆情引导指明了方向,更是对网络语言的传播内容提出了要求。为更好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引导网络语言的传播向积极正面、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网络语言的传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合法性原则。网络言论自由是以遵守法律为前提的,这是网络语言得以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信息发布、现象评析,还是个人感言,一旦违反法律,都要承担响应的法律责任。为了确保网络语言传播的合法性,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就从法律层面引导网民理性发声、合法发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也从法律上规范了网民的发声要依规依法。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只有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网络语言的传播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真实性原则。网络语言的失真是当前网络语言传播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网络监管的一大难题。而网民容易在网络舆论中盲目从众跟风,形成语言围观,也容易形成刮风式传谣,以讹传讹。法国作家加缪在《鼠疫》中说:“这一切里面并不存在英雄主义,这只是诚实的问题。与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抗击新冠肺炎,更需要网络语言传播真实和真相。只有真实,才有真相。人们关注每日“疫情速报”,就是为了了解与疫情有关的一切真相。只有真实,才有真情。无论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是“武汉加油!中国加油!”都是发自内心对抗击疫情的支持和关心,都是情感的真实表露,都一样感人和鼓舞人。
规范性原则。网络语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其传播是以传递信息和网络交际为主要目的,具有随意性、虚拟性和“快餐”性特点,因此容易导致语法不规范、语句毛病、用语不当或错字、别字、脱字和衍字等语言失范现象。网络语言一旦失范,就容易造成歧义,或与表达意愿背道而驰,甚至造成不良影响。规范性是信息传播准确、到位的重要前提。在防控新冠肺炎期间,坚守网络语言传播的规范性尤显重要。要坚持规范性原则,必须做到两个“到位”,即平台对语言表达的审核措施要到位,信息发布者语言规范的辨识能力要到位。这样,才能确保抗击新冠肺炎网络信息传播的规范、准确和到位,确保网络语言传播的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网络语言的传播已经成为发布指令、披露信息和了解资讯的重要平台和武器。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的延迟开学和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开展,网络语言传播也成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重要平台。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网络语言传播,发挥网络语言传播的正能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著名文学家爱默生说:“语言是一座城市,每人都可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但这座城市的健康和有序,纯洁和美好,更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王进安、胡雪雪、高宇虹,分别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