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各地心存善意的人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武汉和其他疫情较重地区加油。
然而,媒体报道中,一些高龄老人捐款的事迹却让人感到五味杂陈。比如,湖北武汉93岁的抗战老兵明学纯捐款时说,“只有15000块钱,钱不够,向女儿借5000块钱”;重庆87岁的老人倪素英捐出她攒了30多年的积蓄20万元……疫情之下,每一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对老人的爱心应当肯定,毕竟,在老人的生活经验里,捐赠善款是最直接、最便捷的办法。这种不计个人得失荣辱的善举让人感佩,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但也应看到,这些高龄老人本身收入不高,为了抗击疫情捐出了毕生积蓄。对此,网友也发起了“要不要让老人捐款”的讨论,很多人担心此举会影响老人的生活。
当前,抗疫一线最匮乏的不是资金。国家有充分的资金保障,社会上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也能提供更集中的善款。老人捐款固然能够释放善意,但如果因此影响他的晚年生活,显然有悖于社会道义的彰显。何况,来自老年人相对分散的善款如何合理使用,如何监督善款的流向等问题,也给确保爱心落到实处带来了考验。
对此,一些地方已经明确给出了态度。比如,对老人捐款尽可能劝阻,将已经收到的款项退还给老人及其家属等。据报道,山东省桓台县一名87岁的孤寡老人到村委会捐款,被工作人员劝回,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并不会影响善意的传播,反而受到了网友的好评。
实际上,“要不要让老人捐款”,牵涉到现代慈善理念的问题。慈善是为悲伤的人或事作贡献,但只有悲情不是慈善,慈善的意义也不是放大悲情。尽力而为、尽己所能是现代慈善的基本特征。每个人能力不同,“能者多劳”才是符合慈善伦理的日常。正因如此,许多知名企业家同时从事着慈善工作。按照人们习惯的说法,“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企业家的财富来自社会,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除了积极履行纳税义务等法定责任,慈善也是其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当然,这并不是说普通人不必参与慈善。人们参与慈善的方式有很多,捐钱只是其中一种。比如,年轻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担任防控疫情的志愿者;掌握一定资源、人脉较广的中年人可以发挥组织作用,在社区防控工作中尽己所能,协助专业的社区工作做好人员登记等工作,阻止疫情蔓延。
老年人安享晚年,不仅是社会对他们的美好期许,在老龄化趋势下也是控制社会养老成本的重要途径。在群防群治的抗疫行动中,老人应及时更新观念,主动戴口罩、勤洗手,用实际行动体现科学抗疫。同时,在参与慈善的过程中,他们也要做好沟通,取得家人的信任和支持。
一个文明的社会,老人的善意应被理解也应被妥善处理。分人群、分角色地引导公众参与慈善,企业、名人以捐款或设立慈善基金会的方式参与,有专业技能的人在具体救灾、抗疫行动中发挥突出作用,而作为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就不妨当好家园的守护者。
(作者:王钟的,系媒体评论员)